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里有我心中的“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里有我心中的“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见李晓燕是在她的办公室,爬上她所在的五楼,又加上天热,额头上已经出汗了。敲门、推门进去。事先看过资料,知道她已40多岁,但她看起来显得年轻一些,很有一种沉静的气质。

她站起身冲我打个招呼,我说明来意,她点点头,示意我坐下,笑笑说:“其实化学院有很多人比我更值得采访”。

2004年7月,第21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召开,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晓燕参加了这一盛会。

这次会议是两年一度的金属化学届国际盛会,与会代表来自欧洲、北美、亚洲、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的同行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化学院的专家。李教授在小组发言中宣读了她的学术论文,另有一篇论文参加了墙报展示,她的论文引起了专家、同行的关注。

李晓燕20岁从山东大学毕业,39岁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面对笔者的惊讶,她平静地解释说,我上学早,中学学制又短,所以上大学也早,读硕士时师从杨孔章教授,研究吸附与表面化学,1986年硕士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了。

1995年,赴德国留学。由于德国和中国当时尚未签订高等教育互认协议,她又从头念起,研究金属有机化学。1999年10月,她拿到达姆塔特技术工业大学(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理学博士学位。1999― 2002年,她师从JoergSundermeyer教授,在德国马尔堡大学(Philipps―University of Marburg)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期间,她先后辅助导师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完成论文6篇,出色的科研工作能力也受到了德国教授、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在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她将其他几位博士生遗留的“死课题”给做“活”了, Sunder meyer教授称赞她有一双“Gold hand”(金手)。

2002年,李晓燕作为山东大学引进的人才又回到了山大,在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她一方面积极建设高标准的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组建课题组,带领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给学生开设化学文献课,把国外最新的文献检索渠道、方法介绍给学生。

谈起山东大学的变化,李晓燕很有兴致,“我们读书的时候,新校的范围还比较小,南大门西边的小门是主校门,逸夫馆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这化学新楼也是刚建起来的。文史楼东边的小树林都还是小树,现在都长成大树了”。

谈起新实验室的创建,李晓燕和她的先生孙宏建教授感慨颇多。当时国内有机化学方面的实验仪器、资料都很缺乏,他们回国时除了带回来一些资料,还从德国带回来了一批导师赠送的设备。两年之后,他们的国外同行来山大交流,参观了山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吃惊地说:“山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的条件已经很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

有机化学对实验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仅液氮一项,用来维护环境操作的费用就要上万元,但只要是实验需要,李晓燕总是毫不犹豫,完全按实验要求购买所需的材料、试剂。对此,她的学生们每次与北京、上海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的同学、朋友交流起来,都流露出一股自豪之情。

李晓燕在教学科研中非常重视与国外同行们的交流,现在,她正与孙宏建一起从事《无机化学教材》的翻译工作。孙宏建介绍说,这本书是化学领域集大成的一本教材,从 1900年问世,到今天的第34版,这本书已经是第101次印刷了。该书在注重传统知识衔接的同时,每年有更新。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教材还相对陈旧,亟需更新和补充。《无机化学教材》目前还没有中文版。在他们的翻译过程中,曾经联系过几家大的出版社,但出版社都出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拒绝出版。其实该书目标群体非常大,不仅是各大科研机构、图书馆所需,更是从事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学生、教师们有用的查阅工具。

在教育部正式公布的2003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人选名单中,山大有6名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资助,其中就有李晓燕。同年,山大有21位博士获得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李晓燕的名字再次名列其中。

多年来,李晓燕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40余篇,并获一项德国专利。她先后从事过催化作用、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参与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

在德国学习期间,她一直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并承担过德意志研究协会的多个基金项目和Bayer公司的科研合作项目,在高价态过渡金属膦基卡拜化合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合成了第一个七价铼的丙二烯基化合物,并首次获得了其单晶结构信息,合成方法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已于 2004年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这是美国订数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份化学类综合刊物。

“其实我更看重在《金属有机化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李晓燕说:“可能这份刊物的知名度不如《美国化学会志》,但它的专业性更强,和我的研究方向更密切”。她还参与了所在的科研小组与Bayer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新型烯轻聚合反应催化剂”的研究,以了解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此研究领域的动态。该研究成果已获专利。金属亚胺基化合物是一种新型聚合反应催化剂,李晓燕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从催化剂制备到烯轻催化聚合反应的全部实验过程。

交谈中,我看到在她那排满了书籍和材料的书架上。贴了好几张带有孙小飞名字的奖状。谈及女儿孙小飞,李晓燕脸上显出了温和的笑容。女儿小时候在德国学习,成绩很优秀,回国后已经读四年级了。在德国时,有一次课堂作业是以“我的梦想”为题画一幅画,小飞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在一次手工课上,小飞做了一只小木船,上面写着China。有同事和朋友与李晓燕谈起此事,她笑着说“无论我们在哪里,对孩子从小就说中国才是我们的家,我们很快就要回家了”。

李晓燕说当初出国时就决定了要回来,所以一直很注意对孩子的汉语训练。

“你在德国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德语一定很好了”。

“很好倒说不上,因为我做的是研究工作,和德国的学生们交流的不是很多。为了适应学习需要,我曾去语言学校读了3个月,到了论文答辩的时候.已经可以自由地用德语表达了。”

“你觉得学外语有什么技巧么?”

“技巧不好说,关键在勤奋,这也是我对学生的要求之一。”

从中学到大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留学归来,李晓燕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李晓燕说自己习惯了山东大学的气氛,虽然有很多人留学后留在国外,国外的条件是很好,但是国内现在的实验条件也不差,比如山大的化学新楼,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在国外,缺少一种归属感,无论做什么都像是为老板做的,但在这里,我们有自己独立的科研部门,有自己的课题,可以和同事带领学生们一起做。

我想,李晓燕描述的应该是一种家的感觉。家给了人稳定的物质框架与心理氛围,并衍生出一种自己做主的独立感,这种感觉比纯物质的东西更重要,而它在国外是找不到的。

年轻的教授,沉静的心。这是适于治学的心境,这里也是一方适于治学的地方。正如一首诗所言:

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却给她戴上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