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小学生“问”的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小学生“问”的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是不争的定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种角色定位,绝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地位、功能的失落。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质疑也需要兴趣,有道是: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最好老师。可是有些学生对质疑却提不起兴趣。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质疑问难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方法、习惯的形成有赖于我们教师长期用心去呵护、去培养。因此,培养学生“问”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要让学生能“问”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质疑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主动质疑的内驱力。每当学生有疑问并质疑时,教师无论从口头语言还是形体语言,都要及时、认真、积极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失察、无知,甚至否定学生的“问”,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因此,我们教师需采取平等、开放、公正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在学生问题多而杂时,教师要经常引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让学生“问”,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和超越自己。

二、要让学生争“问”

让学生“问”,教师可将“竞争”引入学生提问中。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汇报2~3个有趣的、可讨论性强的、给人启示的问题,最后哪组问题问得好,问得有价值,问得有意义,就给哪组每人一朵光荣花。在几分钟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问的问题多彩纷呈,有的小组汇报:“为什么‘一拍掌,鸟儿们就飞起来了’,而画眉鸟飞出来后,一拍掌却‘又飞进了叶丛?’”还有的小组汇报:“为什么榕树长得茂盛,只用‘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用一大片一大片?’”我曾经进行多次调查和统计,总结得出:在竞争条件的刺激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流畅性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竞争氛围转化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增强了学生提出富有新意问题的动机。竞争中的优胜者在获得奖励的同时,还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会有效强化其问题意识和提问兴趣。

三、要让学生插“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往的“问答式”、“听说式”教学,提倡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允许学生插“问”。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男孩孟某,他总愿意在老师说话时插“问”。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小巴迪一样,正确认识母亲的表扬和鼓励,父亲的批评与严厉。正确对待这两种声音……”孟某马上插问:“陈老师,如果当初小巴迪的爸爸、妈妈都说‘精彩极了’或者都说‘糟糕透了’,巴迪会成为后来著名的作家吗?”这一问是学生学文后的顿悟和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学习的理解。可见,插“问”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我认为,孩子虽然幼小,但他是未来的成人;思路虽然狭窄,但它却蕴藏着无限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兴趣“问”,虽然他们的“问”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我们都应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并予以适当引导。这是因为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敢问,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