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萧衍佛理诗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萧衍佛理诗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极力推崇佛法,其中,梁武帝萧衍称得上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崇佛皇帝。

关键词:萧衍 佛理诗歌 崇佛皇帝

自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经过历代名僧大德的宣讲弘扬,佛教思想更是早已深入民心。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极力推崇佛法,其中尤以兰陵萧氏时期文坛的佛教气息最为浓厚。外传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而宣扬佛理或禅意禅趣的诗歌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佛教思想对奉佛文人的浸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佛学义理的研习与探求;对僧规戒律日益严格的奉持;对法事道场等佛教实践活动的热衷。其中,梁武帝萧衍称得上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崇佛皇帝。

萧衍现存佛理诗有《会三教诗》、《十喻诗五首》、《游钟山大爱敬寺诗》、《和太子忏悔诗》等八首,游仙诗有《上云乐》、《游仙》等八首。[1]有的纯为宣扬佛教思想,有的则是与儒、道相糅合的作品。

一、阐佛理、展寺貌

萧衍诗作中展现纯佛教风貌的篇什,如《十喻诗》几首。此诗应是梁武帝仿后秦鸠摩罗什的《十喻诗》而作。鸠摩罗什在起首即点名其诗主旨在于“喻空”,而萧衍此作亦是“喻空”。如其四《乾闼婆诗》云:

灵海自已极。沧流去无边。蜃蛤生异气。闼婆郁中天。

青城接丹霄。金楼带紫烟。皆从望见起。非是物理然。

因彼凡俗喻。此中玄又玄。

印度人将海市蜃楼,称为乾闼婆。佛经中也常用乾闼婆城来形容诸法的如幻如化。此诗描写凡俗人世,虚妄如梦,迷乱如幻,同时告诫世人须知“万法皆空”,以破幻识真,表现了诗人“色空”的佛教思想。前三联铺排描写海中出现的如幻胜景,“青城接丹霄,金楼带紫烟”,给人感觉,此城就在眼前,仿佛真的一样。诗歌从第四联起,前言所述,指出凡夫俗子大多执迷于虚幻之物,不能深刻理解空幻的本质。全诗先写物象,再写空幻本身,最后归结到佛教的最高境界“空”,说理形象、深刻,没有丝毫说教的感觉。

单纯阐发佛教理论的诗歌还有《游钟山大爱敬寺诗》、《和太子忏悔诗》等。《游钟山大爱敬寺诗》曰:

曰予受尘缚。未得留盖缠。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长眠。

才性乏方便。智力非善权。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

叹逝此悠稔。交臂乃奢年。从流既难反。弱丧谓不然。

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道心理归终。信首故宜先。驾言追善友。回舆寻胜缘。

面势周大地。萦带极长川。棱层叠嶂远。迤逦道悬。

朝日照花林。光风起香山。飞鸟发差池。出云去连绵。

落英分绮色。坠露散珠圆。当道兰{艹/}靡。临阶竹便娟。

幽谷乡嘤嘤。石濑鸣溅溅。萝短未中揽。葛嫩不任牵。

攀缘傍玉涧。褰陟度金泉。长途弘翠微。香楼间紫烟。

慧居超七净。梵住逾八禅。始得展身敬。方乃遂心虔。

菩提圣种子。十力良福田。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

一道长死生。有无离二边。何待空同右。岂羡汾阳前。

以我初觉意。贻尔后来贤。

大爱敬寺是梁武帝为其父太祖文皇帝广积福缘而建。全诗共27联,分为佛理、写景、佛理三部分,其中直言佛理之处17联,占全诗一半以上的篇幅。开篇诗人叙说自己备尝二苦、三毒之害,故来大爱敬寺“追善友”,“寻胜缘”,结尾是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表白。从“面势周大地”到“香楼间紫烟”进入到描景之境,时有如“落英分绮色,坠露散珠圆”这样的佳句,清新明丽。萧衍在此诗中训诫意味颇浓,论说佛理时,更直接用以佛教名词,没有其他任何形象阐释与表达,导致诗句晦涩难懂。

萧衍所作佛寺题咏诗,另有《天安寺蔬圃堂诗》,诗曰:

乘和荡犹豫。此焉聊止息。连山去无限。长洲望不极。

参差照光彩。左右皆春色。暖暧瞩游丝。出没看飞翼。

其乐信难忘。然宁有饰。

此诗虽篇幅短小,当属梁武帝随兴之作,收发自如,别有韵味。诗歌构图动静结合,山水之后,又有“暖暧瞩游丝。出没看飞翼”的春景美不胜收,盎然春色,目不暇接,让人流连忘返。尾联一句,直抒心意,显示出对蔬圃堂的喜爱赞美之情。

在渗入佛教语言、思想的诗篇中,萧衍还有一组浪漫情调的爱情诗,即《闻欢歌》二首,其一甚为特别。诗云:

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持底报郎恩。俱期游梵天。

此诗写美艳的金楼女,为爱情愿与郎君俱修佛法,携手一同进入梵天。据传,此诗中“金楼女”的原型可能是武帝的丁贵嫔。萧衍在诗中盛赞丁贵嫔虔信向佛“心如玉池莲”,情感真挚,为报答对她的爱,亦修持佛法,希望能“俱游梵天”。

二、融三教、修大同

梁武帝萧衍出生于三教共驰的时代,在三教相斥又相融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这一生中将儒、释、道三教并修合用的态度,表现出宗教融合的色彩,这样的色彩于其诗作中亦能显现。如《赠逸民诗》十二章,其五云:

仁者博爱。大士兼抚。慈均春阳。泽若时雨。

心忘分别。情无去取。等皆长养。同加妪煦。

譬流趋海。如子归父。

大士是佛教对佛和菩萨的通称,亦专指观音菩萨。萧衍于此首诗中,将儒家仁者的博爱和佛教大士的慈悲为怀等观念齐同,认为二者不必加以“分别”和“去取”,表现出了融佛于儒的思想。

至于《会三教诗》则是萧衍洞达儒释道三教,总结一生思想经历的长诗。开始六句写青少年时期是在儒家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接下来的六句主要写对道家思想的看法。之后用大篇笔幅写对佛教佛法的体悟: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著性易惊。

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由此可知,梁武帝萧衍由儒至道转而佛,三教兼用。他皈依佛教以后,不断投入佛教礼仪活动,推广佛教,打算以佛教作为政治辅佐以行教化。“示教惟平等……随分各受荣”等句阐述其自入佛门,研习经文义理才知道众生平等之理。“大椿”、“小草”、“大云”、“大雨”等句所描绘的自然物象的运行规律,揭示普遍存在的因果关系。结尾四句说明乱由心生,而世上的报应各不一样,全凭大千万物各自的造化。此诗叙写儒、释、道三家思想,尤其是对佛法义理的体会,写得颇为深刻。

三、炼仙术、祈成仙

萧衍反映道家思想的诗歌有《游仙》、《上云乐》等,多为道家碎语,可见他对道家精髓的领悟并不是很深,大多偏重描写神仙方术。《上云乐》中的《金丹曲》切中了玄家之理,道出了道家玄妙的仙界。王夫之评此诗曰:“玄家至极之理,谈言微中,乃有如此者。”[2]写得较好的还有《游仙诗》,诗歌通过描绘成仙的秘诀与得到仙药,期待飞天成仙的可能,传达了作者得道成仙的道教情怀。

萧衍的佛理诗歌都是谈禅悟道、宣扬佛教思想、规劝臣下信奉佛教之作,是其信道崇佛的自我写照。虽是说教之作,却仍不失清丽的特色,能巧妙将写景与叙事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清丽缠绵,含有无穷韵味,内容明白畅晓,声调响亮,流利而不呆滞。同时,萧衍诗歌中具有一股典雅之风,这既与他自小就接收儒家教育、尊奉儒家经典有关,又与他登上皇位需要考虑教化有关,自然也就使得他的诗歌有典雅之气。

四、结论

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一位帝王,政治、军事才能卓著,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又是一个文学家,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由于生于三教并驰的时代,一生遍受三教思想文化的洗礼,三教会通的思想潮流浸润过他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物化。他既尊儒又学道,再信佛。信佛之后,始终结合儒、佛、道,择其宜者而用之,对三教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这种意识心态和信仰态度,成了他会通儒佛的良好土壤。

在政治理念上,他以儒家政治理念为主,释家修为为辅,兼容互补;在信仰上,他以儒教思想改造佛教,把佛教中国化,除了戒酒色外,他的信仰仍没有离开儒教忠孝;在生活上,他读六经,拜周、孔,倡行“忠孝”、“仁义”,参与祭天、籍田;同时又拜佛,儒佛的仪式和活动,同举并行,不相冲突。

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如此,所以他的学术跨越三教领域,论著洋洋大观。他的应用散文和诗赋,三教题材互补,语言互转,思想互输,如就全部作品而观,儒佛会通的思想更是波澜壮阔。[3]

总之,萧衍不仅顺应了崇佛之风,还推动了当时社会崇尚文学之风的兴起,佛教与文学在他的影响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 林大志.四萧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王士祯.古诗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 洪顺隆.梁武帝诗赋中的“儒佛会通”论[A]//第二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湾华梵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