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改进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改进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程标准重新编写了初中地理教材(2012年版)并出版发行。截至2013年4月,现已发行使用的2012年版人教版初中教材共有两本,分别是七年级上、下册(以下类同)。通过此次修订,人教版地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丰富多样,知识点更简化具体,活动安排更合理科学、操作性更强,版面更能体现学科特色与美工设计。但是,笔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人教版教材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尤其在地理图表方面更为明显。

建议一:气候类型分布图着色可更合理

现已发行使用的两本教材中有关气候类型分布图共有5幅,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第65页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七年级下册第10页图6.13“亚洲的气候类型”、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第38页图7.49“俄罗斯气候分布”、第56页图8.21“欧洲西部的气候”。这些图中同一种气候类型分布区所对应的着色都相同(由于印刷等原因,可能略有差异)。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对应的着色都为深绿色、地中海气候分布区都为桔黄色等。笔者认为,教材中关于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区所着的颜色不尽科学,有待改进。

颜色有一个重要特性是“色温”,即人对颜色的本能反应。不同的颜色给人的视觉效果会不相同。据此,可把色彩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如红色、橙色、黄色等为暖色,象征太阳、火焰,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绿色、蓝色、黑色等为冷色,象征森林、大海、蓝天,给人以凉快、平静的感觉。不同的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对应不同的自然带。如热带沙漠气候,其特征为全年高温干旱、光照强烈,对应自然带为热带沙漠带,地表多沙少植被。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颜色应为黄色,黄色本身也是沙子的颜色,用来代表茫茫沙漠恰如其分。然而,教材中却用黄色表示气候湿润多雨、地表植被茂盛的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显然“色”不达意。而全年温和多雨、光照贫乏、地表多植被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教材用桔红色表示也欠妥当,因为红色原本就属于暖色,会给人燥热的感觉等。总之,如果能把色彩的视觉效果与气候特征有机对应,有助于更好地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建议二:地形图呈现范围有待探讨

地理图表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图表里往往储存着大量信息。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图表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只有注重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应用,才能学好地理。人教版地理新教材配备了大量地理图表,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是,教材中的区域地形图在呈现范围上有待进一步探讨。

新人教版教材中的区域地形图在呈现范围上有个共同特点:只呈现该区域内的地形,与之相邻区域的地形一概不予呈现。如七年级下册第22页图7.20“东南亚的地形”,教材中该图的显示范围只限东南亚这一区域的地形分布,其北部相邻区域的中国、印度等地形完全没有显示。对于这种地图处理方式,会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不小的遗憾。

遗憾一:给学生认识东南亚的邻国增加了难度。虽然教材中的图也通过适当延伸国界线来标注出邻国名称,但那只是文字,学生很难建立起对该相邻国家轮廓形状、大小以及它与东南亚相对位置的空间感。

遗憾二:容易给学生认识跨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造成误解。经过这种地图处理方式,使原本连续分布的面状地形区域和线状地理事物被不规则的人为区域界线(即东南亚区域界线)活生生地分割开来。这样,很容易给学生认识跨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造成误解。比如该图中的湄公河原本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是一条大河、长河,更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采用这种地图处理方式,很容易让初次认识该河的初一学生误认为湄公河就只流经东南亚这几个国家,其长度仅横跨东南亚这个区域内。这种地图处理方式不仅容易对河流分布产生误解,凡是山脉、地形区等跨区域分布的线状和面状地理事物都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遗憾三:由于该地形图中海洋部分没有明确的东南亚区域界线,所以海洋部分就无法实现分层设色来显示海底地形。于是,教材便统一采取陆地边缘海域用淡蓝色表示,距离陆地较远的大洋部分(如图中的太平洋、印度洋、南海等)则用白色代表。最终造成学生根本无法从该图中认识东南亚周边海域的海底地形。同时,由于海洋区域颜色单调,也使得整幅图中海洋与陆地的空间分布色彩对比不明显。

遗憾四:这种地图处理方式也使得整幅图的边界线十分不规则,图示的美观效果也大打折扣。而且,教材在图片排版时环绕方式又采用的是四周型而非紧密型,这样图片周围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留白”,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教材版面的浪费。

与湘教版、中图版等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后者在区域地形图呈现形式上均采用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作为整幅图的呈现范围,并且显示出东南亚区域界线与矩形边框之间区域的地形分布,以及用分层设色显示图示范围内的海底地形,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2012年版)第32页图7-1“东南亚地形分布”。这样,使得整幅图美观大方、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海洋与陆地对比明显。上述遗憾在湘教版和中图版中丝毫不见,这些都是人教版需要借鉴之处。

建议三:适当增加教材附图

七年级上册教材附录部分附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地形图”两幅图,因为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知识,在此之前,他们很少接触地图,对于世界各大洲及国家的空间轮廓和位置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学生更是如此。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就曾遇到过学生把太平洋说成是亚洲、澳大利亚说成美国甚至中国等现象,且这种混乱不清的现象在七年级阶段尤其严重。所以附上这两幅图恰好可以补上这一课。同时,有了这些附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看地图学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地图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还需要适当增加附图的数量。

首先,七年级上册还应该增加“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也许教材编写者们认为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还没有包括中国区域地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增加。但是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如“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等是学习地理最基础、也是最必要的地图,它们对地理学习尤为重要。没有中国、世界区域基础,学生学习地理易产生云缠雾绕之感,难以形成整体认识。换个角度思考,即使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还没有包括中国区域地理,但并不代表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不需要中国区域知识。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习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时,就经常会遇到我国的省份和城市。每当这时,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如新疆在我国西北内陆、上海在东部沿海、海南岛与都分不清,教师也因为没有中国区域图而不便教学。总之,缺少了这些最基础最必要的地图,会大大增加中学地理的教学难度,也会无形中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七年级上册教材附录部分增加“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十分必要。实际上,不只是七年级上册需要,下册也同样需要。

其次,七年级下册至少应该附“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5幅图。理由一: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世界分区地理,教材中的每一个区域基本上都讲到了该区域的地形和气候,并且教材配有所有区域的地形图和部分区域的气候分布图(共4幅)。但是这些图都以分区域的形式存在,学生学习完下册后缺少一个由分区域的地形与气候向世界整体地形与气候的升华。如果教材能附上“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将有助于学生实现地形与气候的分布由区域性向世界整体性的升华。理由二:缺少“世界气候分布图”,无形中增大了教材“活动”的完成难度。如教材第49页“活动1: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中东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范围”。然而下册教材中并没有“世界气候分布图”,此图在上册教材第65页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因此,无论是从教材活动的可实施性还是从教材的衔接性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在附录部分增加“世界气候分布图”。

另外,初中地理教材附录部分还可以根据使用教材的省市增加“××省区图”、“××市区图”。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材能附上学生家乡所在的省、市图,那么对学生认识家乡、对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也是教材个性化的一个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