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墓园的墓区规划与墓葬设计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墓园的墓区规划与墓葬设计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墓园是集逝者归宿、纪念哀悼、生态、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公园绿地。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墓园上海福寿园作为研究对象,以金桂坊墓区为重点,对其规划墓葬设计进行剖析,明晰了墓区与葬式的分类,归纳了墓区规划的主题定位、布局形式和空间景观特点,和葬式设计的形式与方法,提出了“园中园”的现代墓园发展道路,对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现代墓园;墓区规划;墓葬设计

Abstract: Modern cemetery is a dead home, memory,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and other functions in one special park.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odern cemetery Shanghai Fushou gard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Jinguifang tomb area as the focus, to analyz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tombs, clear classification cemetery and funeral ceremony, summarizes the theme positioning, sit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features, and buried type design form and method, put forward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cemetery garden",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emetery.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odern cemetery; burial tomb area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现代墓园及其规划设计

1.1现代墓园的发展

什么是墓园?《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有坟墓的园地。我国实施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墓园的说明:园林化的墓地。标准中把墓园归入了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明确墓园除了基本的殡葬功能之外还具有生态、休闲等功能。

1.2现代墓园的墓区规划与墓葬设计

现代墓园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公共空间与墓区空间。公共空间是墓园体现园林品味的重要途径。而传承历史、纪录人文的主要载体则是墓区空间。随着现代墓园的发展,墓区景观化、葬式多样化成为了墓园建设的主要原则;也使得墓区与墓葬有着越来越多的分类。

单项墓区,是许多现代墓园最基本、最主要的墓葬用地形式,墓区由一种葬式或墓型组成。比较常见的有卧碑墓区、壁葬墓区、塔葬墓区、传统墓区、成品墓区、个性化定制墓区、雕塑墓区等。

节地墓区,是中国殡葬改革的需求,也是现代公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墓区由一种或多种节地葬式组成,如平板墓、草坪葬、树葬、艺术壁葬、花坛葬、生态葬、小型墓等。这些葬式石材体量小,并且多采用可降解的骨灰容器通过相连或重叠的入葬方式来减小占地面积。同时利用花园形式的景观绿化来营造一种无碑、生态、风景式的绿色环境。

综合性墓区,通过对文化与历史的挖掘进行主题定位后,采用景观包装的方式对墓区进行整体的主题规划设计,并且在墓区中增加入口、景观墙、小品等主题化的景观构筑物。墓区中设置多种葬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提高了墓区的节地化与风景式的程度。可以说综合性墓区是近几年现代墓园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解决墓园节地化与风景式矛盾的核心,更是现代公墓未来发展的方向。

1.3上海福寿园概述

上海一共有44家经营性公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纯的保存遗体或骨灰;第二阶段,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第三阶段,就是向“人文纪念园”提升。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 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福寿园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第三阶段墓园。

上海福寿园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境内,座落在国家级旅游区佘山脚下。陵园占地八百多亩,传统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互交映,优美庭院景色和开阔的绿树草坪。福寿园已荟集了上海近、现代众多杰出人物的纪念碑、艺术墓雕和名人名家的勒石墨宝。这些人文资源浓缩了上海地区近、现代的人文历史。

“这里的规划设计、艺术构思、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正在被天南海北借鉴仿效、发扬光大,簇拥起中国公墓的满园春色”(中国殡葬协会会长陈群林)。2008年,上海福寿园被世界殡葬协会列入世界十大公墓,并冠以“东方最美的墓园”之名。

2金桂坊墓区的规划

上海福寿园于2007年建成了殡葬行业里首个综合性墓区“紫薇园”。紫薇园突破了传统均分式的墓区布局形式,利用不同大小和葬式的组团结合景观节点,创造出了一个有别以往的景观和节地效果俱佳的墓区。2009年建成的金桂坊在整体定位中更加强调了地域文化,采用了海派文化中石库门的元素。建成后,从客户到各界参观者都有着很好的反响,甚至后来许多墓园都效仿其建起了石库门风格的墓区。

2.1主题定位

上海墓园中购墓的客户大多都从小生长于石库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海派情怀。所以,金桂坊的主题定位着重于体现上海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之上,而石库门则是海派文化中最经典的视觉元素。之后整个墓区从布局、景观建筑到墓葬设计都表现出了石库门建筑的缩影。

2.2规划布局

在整体布局上,金桂坊主要分为五个片块,分别为入口预留草坪、艺术墓及雕塑墓组团、卧碑广场、艺术成品墓组团、小型节地墓组团。其中入口预留草坪与卧碑广场主要起到舒缓整个墓区密度与视觉压力的作用,并且其他墓葬组团内个各配置了微型的景观节点,五个片块又以卧碑广场为墓区中心,形成了“墓区——墓葬组团”二级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2.3空间与景观分析

墓区基地位于上海福寿园东园最南面,只能从北面进入。为了不影响视觉效果,墓区在北面设置了石库门元素的入口及景墙。入口的设计保留了传统石库门中的西式浮雕门楣和江南青砖瓦当的地面铺装,景观墙采用了青灰、均红等颜色的砖贴面,墙上表现当年旧上海生活的主题影雕壁画。这样的景观围合使得整个墓区更类似于上海弄堂这样的居住小区的感觉。

通常墓葬是坐北朝南的,从北面进入墓区是一个不利的条件,所以整体布局中在入口南面预留了两组草坪。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墓区留有透气的空间,二是为进入墓区后有视觉的缓冲,三是作为储备用地。同时,两处草坪中还设置了一些围绕主题的情景雕塑。为了达到进入墓区看不见墓葬的视觉效果,规划布局中还在墓葬组团的北面增加了围合绿化用地,密植珊瑚树、红叶石楠等常绿植物。这样不仅起到了遮挡墓葬的作用,还使得各墓葬组团间也有了私密性。

墓区的中心区域设置了卧碑广场,墓区干道将其一分为二。如老上海建筑的中庭地面拼花,在卧碑广场中心也设置了地面拼花,细碎的大理石马赛克拼合成花瓣图案,如同老教堂内五彩斑斓的彩画玻璃窗又如石库门客堂间里那斑驳的地面。

3金桂坊墓区的墓葬设计

3.1葬式分类与布局

单一的葬式布局造成殡葬用地严重浪费,所以葬式多样化是殡葬改革和现代墓园发展的需要。作为综合性墓区,金桂坊有着多样的葬式。有壁葬、点状雕塑墓、个性化艺术墓、卧碑葬、成品墓、小型节地墓。

金桂坊的公共景观主要集中在北面入口处,为了不影响墓区的整体景观效果,葬式主要选择了结合于景观墙中的壁葬、个性化设计的雕塑墓与艺术墓。墓区的中心区域葬式主要有成品墓与卧碑葬,艺术化的成品墓结合绿地率较高的卧碑葬,使得墓区有一处透气的空间。

金桂坊中南部,分布了大面积的节地化程度较高的小型节地墓。绿树红花下的小型节地墓是在颜色布局上做足了文章,其中颜色按照有V字形排列的、有同一排一种颜色不同款式的等等。这些墓葬既满足了提高了墓区节地化的指标,又满足了墓区风景化的要求。

3.2表现形式

金桂坊的墓葬设计上也将中西合璧的风格融入其中。首先是个性化的艺术墓,统一的石库门风格以及最重要的“花园里弄”的概念。依水临风,花落庭院,优越的临水位置和独有的小花园显得意韵隽永。个性化的艺术墓是金桂坊整体景观以中重要的一部分。

成品墓分为两个组团,第一种是造型与图案完全呼应了石库门的主题风格,结合多种加工手法,老上海的建筑与风貌能更生动的体现在产品之上。第二种则是采用了系列化设计的手法。包括了花鸟、山水、人文、情感等多个系列。在表现手法和加工工艺上,也有许多全新的尝试。这两个墓葬组团相比个性化艺术墓更为的小型化与生态化,但同时不乏品质感。

4结语

通过对上海福寿园的墓区规划与墓葬设计的研究。可以看到,规划的主题定位与综合性墓区的开发方式是墓园发展的根本。好的文化主题,可以让墓园的创意、营销、策划和管理人员不断的挖掘和创造出新的内涵和项目,来充实整个墓园的文化。而综合性墓区的良好景观效果与葬式的多样化也能解决墓园面临的许多问题。可以说上海福寿园金桂坊为现代墓园提出了一条“园中园”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5

[2] 徐文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天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7.8

[3] 崔学森.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上海福寿园设计实践[J].园林,2005,(8):26-29.

作者简介:吉斌(1984-),男,上海交通大学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王云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