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方法; 积极主动性; 阅读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59-01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空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当学生自身能理解,与讲授结果产生“共鸣”时,便会产生独创成功的,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三)创设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根据交流内容组织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交流从而结成学习的共同体。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二)进入情境激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教材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一面》中的战友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三)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四)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在洋溢着“情”与“境”的课堂中,教师将蕴藏在教材中的“滋养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精华和经典挖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在美的浸润中渐渐苏醒、渐渐形成。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灵。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