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共艺术创作条件研究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代号称“公共艺术品”的作品被大量制作出来,其中一大部分是城市雕塑换了个名称。公共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调研过程,并不是艺术家单纯的表现自己对事物、事件等的感受就可以了,它需要大量的外部条件,其中主要有三大条件“人间”、“空间”、“时间”。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公共艺术创作条件中的“人间”部分进行展开研究。
关键词:公共艺术;创作条件;人间
人间,指人类社会,即世间。《说文》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们对于人的重要地位的肯定。人聚在一起则成群,众人居在一起则成社会。“城市与这个世界上最精灵的人类共处,原本冷漠的高楼大厦攒动着忙碌的身影,四处散落的单元也被沟通连接,哪怕是城市走过的零乱碎片也因为人类的记忆而被串起,城市因人而精彩。”[1]人类走过的历史长河承载着城市的沧桑和巨变。
1 人——公共艺术创作的创造者与体验者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慧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恰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表达。这种以人为本也使人类认识到,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人。作为普通的“人”,观察城市,无论是居者还是过客,用的是自己的眼睛,发现城市中人的形形,潜意识之中在观察比较着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差异,并且用自己本身的阅历和境界解释着这些差异。观察城市的主体是人,同时也代表一个普通人的心去体验城市。由此来看,城市决策人、管理者、设计人以及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人等等,都归属于人,人是作为观察和研究的主体,也是主题。因此,人是观察城市的“第一世界”,既是城市的主人,又是城市的体验者,也是城市的创造者。
人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城市人口与日俱增,人间的生活也更具丰富多样性。城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状况、对多样化人群的尊重、给予人人平等的机会、激发和鼓励人的创造能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关注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状况、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等等。城市需要为人的生存质量创造条件,城市也应该成为人类创新和创造的平台。人的生活、工作等往往与城市的发展密切互动,城市的个体社会底层群体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愿意把自己和整个城市联系在一起。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最卑微的居民则可以将自己同城市的集体人格联系起来,同城市的权利和光彩联系起来。”[2]这是作为城市人的文化符号表现和对城市生活的与文化满足的表现。可见一个好的城市形象是市民的骄傲,也是该城市潜在的精神动力。人是城市的源也是城市的终,是城市构成的主体。
人在城市中需要什么?这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毫无疑问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人在城市中首先是生存,其次是生活,然后是更高质量的生活。其中包括人在空间中定位的需求、寻找道路的需求、寻找休息空间的需求:也包括人在城市中工作的需要、购物的需要、娱乐的需要、旅游的需要等。再者就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像情感理解、交往需求、对历史的缅怀、对乡土的认同、对空间周围环境心理上的需求等,这就使得城市建设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市民应该将身处的环境“据为己有”并使之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城市,城市不应该是既成事实而无法更新的居所,市民应该积极的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公共艺术家希望市民能够参与环境改造计划,加入到公共艺术创作的队伍中。
2 人间——城市人文关怀
人间中人的活动是城市的可变因素。人作为一种有目的存在物,人的生存目的首先是谋生,保证自身物质的存在,在生存的基础上,人还要追求精神文化,然而精神的创造是是无休止的。人提到巴黎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提到美国就会想到自由女神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公共艺术品使得一座座城市形象变的鲜明具体,但这只是城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公共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另外互动的动态部分才是我们想要的主要部分。这就是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行为和与人相关活动呈现的面貌。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形象的本质是城市人的素质。创造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表现艺术与人的内在关系的过程。因此,公共艺术创作理应反应人文关怀。作为一个资源体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人才资源,那些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的文化、体制等,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把具有管理素质的能力、具有战略眼光和才能的人力资源变成资本,才可能使城市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提高整体的城市形象,其核心是提高城市人的整体素质,在城市文明的意义上创造特有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人赋予艺术文化、性格和创造力;同样,艺术也反应城市人的素质修养、道德规范、社会风俗和文明程度。
3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营造的自然与人完美和谐的独特理念,塑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宜居环境,就是这种完美理念的实现和超越,是建造一种既现代化,又人文化;既包容历史,又融合自然;既具有城市特色,又属于中国生态的、文明的、可持续城市。
一个美好的城市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存在,就只是一个模型空城,但缺乏人类活动提供优质载体的城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这里所说的城市前提是一个“美好的”,其中包含了城市美学和城市生态学的范畴。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评价标准,不管如何考察,最终都要回归到美学上来回答。当你在高楼耸立、夹道成荫、草坪花圃点缀其间、布局严整的、安静舒适的城市中生活或游览之时,饱溢于胸中的愉悦之情,就正说明了美学原则对城市的重要。例如城市空间美学,城市美学反对建筑物的单体之美,而强调城市各单元之间的对话和视觉呼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城市单元之间的对话原则:“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思是说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他单元进行对话,从而完善其自身的形象。”中国古代讲究自然与人的统一,就是以“天圆地方”为城市的建设理念公共艺术创作理念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天人合一”。
事物之所以是事物,是因为我们看见它。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取决于艺术对我们的影响。这种对自然生态艺术的关注,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相似,意在说明人与自然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转换和变形。从它的表现形式来看,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我们在生态、社会、文化等背景之下,不断的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艺术、艺术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不仅仅是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使命,更加需要我们人类共同的努力。
4 结语
公共艺术创作首先符合“人间”这个基本条件,本文就人本身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了分析研究。不管是过去的“天人合一”还是现在的“人文关怀”无不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对人生存的空间的关注。公共艺术创作要体现公共就一定要重视公众情感、研究公众空间,即“人间”,只有这样才能对公共艺术创作作品做出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