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然而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部分老师把重点放在小组交流合作展示上,部分小组以组长的分析代替了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以集体讨论代替了个人阅读。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反思,以逐步缩小教学理念的完美和现实落后之间的差距。

一、 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现在的课堂为了追求活跃,似乎越来越害怕静,似乎总希望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这就使学生少了个人潜心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味地强调阅读课堂活跃,实际上是违反常态阅读规律的,同时,也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使之无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个性化的阅读强调学生的个人阅读,能调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让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入境悟情。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静”的价值,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的“静”。

二、“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中恰如其分的“静”,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学生的独立思考,从“静”做起,多还一点“静”给课堂,多留一点“静”给学生,多置一点“静”给文本,让学生在“静”界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 写味”、“品味”,是我们语文课三部曲。如果只有课堂的活跃,而没有学生自己的品品读读,没有学生凝神的思考,思想的交锋,这是没有思维深度的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微乎其微。

(二)提供想象空间,进入诗境,融入诗情

在中国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十分讲究虚实结合,艺术创设的空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发挥,去补充,从而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诗的无穷意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提供一个适度“静”的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诗意入脑,把诗情入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三、如何发挥“静”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一个读读品品写写,写写品品再读读的过程。读、品、写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若是太仓促,学生就读不出感情,品不出滋味,也写不出好的东西来。

(一)默读蓄势,体味感情

我们总在课堂上安排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男生读,女生读……但是往往会遗忘了默读。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也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默读能培养情感,促进思考。如《十三岁的机遇》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机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而言,这种机遇实在深刻,所以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真切的感受。这样的文章只靠教师的讲授,是难于收到实效的,只有反复品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这样的课堂不需要热闹,不需要过多的探讨研究,只需要多给学生一点点静的时间,读读品品,品品再读读,他们就能体会、理解同龄人对于梦想的追求了。

(二)静堂沉思,辅助探讨

当问题提出时,教师的静可以造成某种悬念,通过“蓄势”,提高学生的期待值,造成学生的有意注意。只有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加深学生的对问题的认识。尽管整个课堂是静的,但学生的思维却在高速运转。

(三)拓展想象,下笔有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静的氛围提供了想象的条件,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许多哲人在静中思索,迸出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品味探究,才会有自己的心得和收获,才会形成自己的见地,才会萌生更多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锻炼并提升学生自我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