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流行语“你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流行语“你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你妹”自2010年在网络上初露头角,2011年大红大紫后,2012年再度流行,逐渐被全面提及,日益由网络语跨界到日常口语范围。“你妹”从产生背景和新词的关系来看属于旧词翻新之作。“你妹”在使用流传中意义逐渐虚化,成为强调对话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的语气词符号。

[关键词] 你妹;流行语;浅议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10-1

随着网络互动越来越频繁,流行语“你妹”由最初半成品的网坛词汇逐渐流行开来,使用形式愈显灵活,并趋向应用于日常口语,本文笔者将从“你妹”的来源,淘汰“你姐”的过程;“你妹”语义虚化三个方面探讨流行语“你妹”。

一、“你妹”来源与发展

“妹”是汉语中基本词汇,《常用汉语源流字典》中解释:mei形声,从女,未声,本义为同父母而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子,引申为同辈中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子。据百度百科“你妹”一词也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地区一带的方言使用。欧阳文婷学者在电影评介《2010年流行语大盘点》中指出:“你妹”是旧词翻新的类型,且只是一个半成品,用时需添加形容词或动词前缀组合完成。在“你妹”露角网络前,流行相似结构“你妈”、“你奶奶”之类的贬义词,但随着网络互动越来越频繁以及上网群体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网民的对类似粗俗的词语较为反感,而“你妹”这类中性词变逐渐作为发泄不满情绪或复杂感慨的代言词,常常还具有幽默风味。据百度百科,“你妹”作为网络用语是在2010年国内某ACG坛,而其流行实际来源于日和漫画《西游记,旅途的终点》中,孙悟空的一段中文配音“买你妹啊,这破烂玩意。”随后成为网络游戏和论坛中网友用来发泄情绪的一种俚语。动画片《我叫MT》中,主人公MT,《银魂》中主角银时等,都多次使用这个词语,如“看你妹、去你妹的、好你妹、萌你妹、可爱你妹”等等。此时正如欧阳文婷学者所说“你妹”此时是一个半成品流行语,所以此时多用“动词/形容词+你妹”结构,而随着适用范围的大面积扩大,使用人群的增多,“你妹”使用形式越来越灵活,可以加助词如“你妹啊、你妹的”,也可以用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之后,单独使用。

二、“你妹”流行,“你姐”淘汰

汉语中与“你妹”结构类似我们还可以造词“你姐”,然而“你妹”走红、泛化,“你姐”却被淘汰,这从某个角度上讲是民族心理因素。首先我们看“姐”的词义,在《说文解字・女部》中被释:“姐,蜀谓母曰姐。从女,且声。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汉时西羌有姐姓,当系彡姐氏之后,亦作姊。北京、四川成都,台湾高雄等地均有此姓。而现在广泛使用的义项是:①与自己同父母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②与自己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由以上可见“姐”除了在社会中普遍意义,还具有在方言中本义为母亲,也作为一种姓氏的意义层面,所以其在人们心中有种尊崇的地位。而如“打工妹”、“洗脚妹”等“妹”在人们心中似乎有种弱势地位的意蕴,所以作为网络流行语“你妹”少了些严肃的意蕴,而流行势头自然压过“你姐”。“你妹”最初在网坛上有贬义色彩,用来发泄“他妈的、不是吧、晕”等不满情绪,用来替换某些粗俗词语。虽然在部分北方方言、俚语中有“去你姐”一词,但一般都认为是粗俗语言,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排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语就是在这种不断产生、淘汰、稳定、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延续,在发展中不断反映着人们社会心理。

三、“你妹”词义虚化,语气词符号功能明显

“你妹”在使用之初通常是“你妈、你奶奶、看什么看”等类似侮辱性词语的替代词,难免会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从而有鄙视、嘲讽、不屑、不满情绪状态。又如“瓶颈、瓶颈!你说你身为一个就不能想点更有新意的词儿来形容自己写不出字儿来的态吗?你们都是景德镇出品的?都是瓶子还都是细口瓶!瓶颈你妹啊!就不能争口气当地缸?”都是是一种发泄不满情绪的表现。随着“你妹”慢慢发展成为成品流行语,其感彩逐渐处于褒贬之间,进而成为一种乱发的诙谐幽默语。一般来说,“你妹”通常用于强调对话者所说的某个词语,在其之后添加“你妹”二字会显得亲切不庸俗,当前在网络上用“你妹”一般都不会包含贬义色彩,因为如果真的对骂是不会用你妹这种幽默性词语,一般都会比较直接,这样效果更显著。随着“你妹”由网络热词倾向跨界到日常生活口语范畴,最普遍的用法是用“你妹”置换原来的某个会让人反感的字词以免产生各种意义上的排斥,用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就避免了脏话造成的不和谐氛围。随着“你妹”用于强调对话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其语义虚化趋势明显,逐渐成为成为语气标记符号。

综上,流行语“你妹”从源起类别来看,本是一个旧词新造类型的网络语,由其在词义色彩及使用中的优势,逐渐流行全面提及,将会从网络流行语跨界成日常生活口语,应当引起学者们注意。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欧阳文婷.2010年流行语大盘点[J].电影评介,2011,(02).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袁义达.中华姓氏大辞典[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程明.流行语的来源及其特征[J].科教导刊,2010,(6).

[6]唐骋华,邓宝慧.2012民间语文[J].Teenagers,2013,(3).

作者简介:雷雪妮(1990-),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