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炳照老师的编辑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炳照老师的编辑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2010年10月5日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本刊特编发一组文章以示怀念。

王炳照老师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我是在无限的思念中度过这段时日的。王老师的为人和敬业精神,我在悼念他逝世的文章里已经写过了。这篇小文聚焦于王老师的编辑理念,并以此作为我献给王老师周年祭的一炷心香。我长话短说,粗线条地记述王老师在学报工作17年里所彰显的编辑理念。

文章取舍注重质量,这是王老师始终坚守的编辑理念。遵循这一理念,王老师在审读和筛选稿件中坚持以文取稿,而不以人取稿,也就是说不论作者是谁,不论来头如何,只要稿件不合要求,就不采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破除情面,就要顶住压力,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

遵循这一理念,王老师一直忙碌奔波,坚持组稿编发高质量的文章,使“教育研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无论是文章的转载率,还是被引用率,均居其他学科文章之首。如他约请陈元晖先生写的《中国教育学七十年》,就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该文洋洋洒洒六万多字,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教育学研究70年的历史,总结了研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编辑觉得文章太长,王老师则说,只要真正是有分量的文章再长也不嫌长,没有分量的文章几百字也嫌长。这就是王老师取舍文章的标准。这篇文章要不要在一期学报上登完,我和王老师还有过小小的争论。我说,这篇文章几乎占了6篇文章的篇幅,如一期登完,文章篇目连一面目录页都占不满,从编排技术上讲也不好处理,可否考虑两期登完。王老师则说,这么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还是一次推出去有震撼力,也方便读者;至于目录编排技术问题好解决,将陈先生文章中的10个节题列于目录不就行了嘛!这虽然不合规范,但我想,形式服从内容吧,也就同意了王老师的意见。文章发表后,果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以说是好评如潮!

遵循这一理念,王老师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对待决定采用的每一篇文章。如为了提高一位研究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的质量,王老师反复审读,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作者三易其稿后,他又亲自援笔为之修饰润色,直到满意为止。为了保证文章的编校质量,王老师曾不惜花费6个小时的时间去核查一篇文章中引用的一条语录。真是精心到了极点。

王老师这种执着追求文章高质量、一切服从于文章质量需要的编辑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而这种精神、境界和情怀,酿出的是学术的纯度和信度。

二、办学报既不要追风,又不要脱离现实

这是王老师一直坚持不变的编辑理念。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学报编辑部就关于“学报为现实服务”的问题进行过讨论。有的编辑主张,学报应紧跟形势,要多刊发反映现实的文章。王老师则坚持认为,学报是学术刊物,不是一般新闻报刊,不能上面有什么部署,就去紧跟,就去追风,就去组织文章解读其具体政策。但他又说,不追风,不等于学报可以脱离现实,可以搞纯学术,最理想的追求应该是现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为此,他主张,研究学术问题的文章要尽量考虑对现实有借鉴作用;而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文章则要尽量写得有学术味道,有理论深度。他说,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可能缺乏时效性,但从长远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有推动作用。王老师在组发、审读、筛选文章时,都贯穿着这一编辑理念。王老师很推崇余敏先生的一篇论文。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学报1981年第1期发表了余敏教授的《汉藏人和话同源探索》。这是一篇学术味道很浓的论文……没有人能看懂……当时之所以能大胆决定发表,首先考虑的是,文章讲‘汉藏两族同源’,肯定符合政治导向的大方向……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篇文章被公认是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极高的学术价值完美结合的代表作……1999年就荣获建国50周年来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证明了正确的政治导向和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是应该而且能够完美统一的。”王老师的这段话言事明理,具体地表达了他的“办学报既不要追风,又不要脱离现实”的编辑理念。一些编辑专家对王老师的这一理念很是欣赏,称赞有加。这段富有见地的文字,已经被收入《共和国期刊60年》史册里。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王老师的这一编辑理念,对于办好学术刊物具有普遍性意义和指导作用。

三、编辑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

这是王老师又一重要的编辑理念。在一般编辑看来,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成就了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王老师承认编辑辛苦,付出的很多,但认为同时也有所得,比如在审读大量的稿件中,就能扩大学术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所以,编辑不全是牺牲。本此认识,王老师主张编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只有这样,审读稿件才有鉴别力;只有这样,在和作者交换意见时才有话语权。王老师在学报17年工作期间,一直坚持教学和科研,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编辑工作也很出色,经常受到同事和作者的好评。在王老师看来,做好编辑工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而加强专业修养又有助于做好编辑工作。王老师的这一编辑理念,使学报一些编辑解放了思想,卸下了包袱。之前,他们怕别人说不忠于本职工作,只是偷偷摸摸地做点科研,写点文章;之后,他们放开胆子一边做好编辑工作,一边从事科研。后来,高校学报界就“编辑学者化”问题展开过讨论。讨论中,绝大多数人主张学术编辑应该是“学者型编辑”,这与王老师的理念不谋而合。

事实证明,王老师关于“编辑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的编辑理念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对于学术编辑队伍的建设大有裨益。

王老师由学报调回教育系后,先后兼任几个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特别是兼任《教育学报》的主编之后,他不辱使命,铭记责任,以上述编辑理念为指导,团结编辑部同仁,狠抓学术质量,在短短几年里便将《教育学报》办得厚重扎实,饮誉四方。因之,《教育学报》很顺利地被选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新的、权威的平台;为繁荣中国教育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在一些报刊上常能看到“不断更新理念”的提法,我觉得这一提法有欠严谨。在我看来,错误的、过时的理念必须更新,而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理念则应该保持其稳定性。由此我想到,王老师的上述编辑理念,不仅不能被更新掉,相反,应该坚守,坚守,再坚守。能如此,便是对王老师的最好纪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