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探究式教学法用于思政课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探究式教学法用于思政课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方法是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产物,对于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究,主要应从其内涵、功能作用以及实现途径进行把握。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内涵;功能作用;要点综合

教学方法是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产物,因而关于“桥与船”的命题是永恒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也是如此的,人们在摒弃或者说扬弃传统方法的时候,便在深入探讨一种更适宜、更具有效率效益的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内涵探微

对于教学方法表达的理念,在教育史上,从反思注入式教学方法开始,人们广泛而深入地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探索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主张,进行了不少的实验与改革。那么,思政课教学方法,其一要凸显建构主义情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二要凸显知识探索的主体角色: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列宁也曾指出,每个想认真思考和独立领会这个问题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研究,从各个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记住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还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知道结论是怎样来的,知道每个概念、范畴、规律、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思考过程,也就是模仿发现者探究、寻得新认识的过程;换言之,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因而,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方法,既要从有利教学与探究出发,在结合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强调师生的平等、民主、合作;又要注重集体讨论,注重在探究、切磋、碰撞中去发现新知;其本质就是基于触发性和设定性的情境、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科学探究能力、思维方法,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质量评价与政策,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都提出了改革要求。

二、功能作用剖析

总的说来,开展思政课探究式教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在探究的活动中获取教学规定的知识,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反作用于教师对教学形式的调控、对教学理论深度的拓展以及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具体来说:

(一)能突出对主客体互动、教学相长的促进

首先,对于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方法,既不能把其绝对化、凝固化,也不能把它封闭化。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其次,在这一教学方法中,讨论、辩论、参与等形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受益,能提供一个比较民主的平台,重视各参与者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能相互之间倾听、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主客体互动,教学相长。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在讨论发育中,理论联系实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独到见解,讲了许多大家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阐述了一些理论观点,既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也为教师备课、教学与探究提供了可贵的信息资料,并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从教师方面来看,在讨论和辩论中,教师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厚积薄发,条理分析,使理论闪现出科学的魅力以及人文的价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能突出对大学生精神和意识在认识论上“惑”的解决

由于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具有使教学双边活动活跃,且能够加强这一教学法的论辩性以及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所以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形成的思想认识上疑惑、困惑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中国自身的改革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大学生肯定会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多疑惑、困惑,这就需要认真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思政课中,这一教学方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困惑的机会。如在研讨中,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些学生偏向于理性认识,认识程度可能深一些,甚至就阐述的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但另一些学生,可能就对这个问题了解不多,或者说还处在一种感性阶段。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论辩性以及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就能使了解不多的人、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人,通过研讨而逐步达到了解较多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们就是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自己头脑中的疑点、难点抛给大家,然后在研讨辩论中得益;讨论、辩论还没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深入探究加深大学生对疑点、难点的认识和理解。

(三)能突出对大学生理论抽象能力、基于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理论抽象能力是通过其判断、概括、推理这些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这些探究式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抽象能力,促使大学生认识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升,或者波浪型或者螺旋型的向前推进。开展讨论,进而辩论,可以使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和矛盾通过一个群体的平台明了化、清晰化。在思政课中,高校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特征在讨论、辩论中得到发挥,这种发挥在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正是这种思维的独创性特征,保证了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探究式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够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是由这个方法所具有的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强的特征所决定的。同时,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基于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基于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法因其方法论辩性与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特征能够为大学生们提供发扬优势、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在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现象的理解和对表面枝节的认识,会在讨论和辩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本溯源,深入探讨本质的全面的东西,通过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规定学生怎样思考,学生头脑中装着许许多多从实践中带来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教学平台给出适宜的答案。

(四)能突出大学生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发挥

在思政课中,探究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从教当中汲取,更要强调教师从学当中倾听,注重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相比单向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容易出现以教师单边活动为重心,教师站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围绕教师讲授内容和思路转,缺少自己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探究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改变这一状况,通过重视在参与的平台推进探究式教与学做到研讨主要是学生研讨,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自己谈对问题的看法、见解,亮自己的观点,这种参与包括个人积极主动性的个体主体性参与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的主体间性参与,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中,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三、要点综合

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现形式,主要应从讨论归纳、选题竞答与抽查问答结合、论文交流、案例评析等要点来把握,并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任务进行重心确定、详略适宜的多重综合。讨论归纳,这一要点主要强调:教师要突出主题,主题必须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或“难点”。同时,教师备课要十分认真,力求观点正确与完善,并且要写成完整的文字稿,提早将教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教案。上课时,教师要围绕主题实行教学民主,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析,鼓励发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或多重见解,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同时朝向富有价值的纬度去研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选题竞答与抽查问答结合,这一要点主要强调:要把选题竞答与抽查问答结合起来,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加以合理组织和有效控制,以最大程度地适应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随时了解大部分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总体情况,使教学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处在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上;同时,又要考虑学员的个别特点和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教学效益。课堂对主题探究完成后,一方面,要采用选题竞答式,留下时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题可在上课之前布置,也可当堂布置,要求学生像参加知识竞赛一样进行竞答,看准答得早、答得好,这样做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各种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精彩生动的语言在竞答中进发。另一方面,要采用抽查问答式,施给每个学生以自觉学习的动力,由于教师的发问是随机的,学生人人都有回答问题阐明观点的压力与机会,因此,在授课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事先思考,提前准备。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讲授的效率。论文交流,这一要点主要强调:要求学生能就有关问题(主题问题),学会社会调查,学会文献分析。学生可以在学习基本理论课程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定研究主题进行探究,结合理论学习、社会调研和研讨交流进行研究,适时形成论文或调查报告;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论文或调查报告,在交流时,要发动和鼓励学生“评头论足”,使其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究更加深入;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析。这样,学生的各异身份和社会家庭背景会使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从而给出更宽泛的分析路径,有效地避免单调地对问题进行评述及给出结论。案例评析,这一要点主要强调:首先,案例要提前发给学生,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加工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给出相关主题,即课堂教学确定的主题;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知识与实践进行事先探究。其次,鼓励学生自己给出新的案例,尤其是通过对自己亲身实践事例的介绍,补充、丰富和完善原案例之内涵外延。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自己提供的案例进行说明,这些内容包括,要对案例的背景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介绍;对发生在本地的案例,在保持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原则将发生地及相关人士隐掉或虚拟;以及对学生的切身体验进行评析,评析的同时要使讲授的理论原理、政策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回应,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