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和谐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终身教育用事实证明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非正式学习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概念厘定
教师非正式文化的形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杰伊(Jay Cross)指出:我们的学习有90%是非正式的,仅仅10%是正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非正式学习文化则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相对于学校、培训机构等较为正规的、系统的教育而言,主要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即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1]美国著名成人教育研究者马席克和沃特金斯(Victoria.J. Marsick & Karen.E.Watkins,1990)认为非正式学习是“通过正式结构、制度化发起、基于课堂活动以外的经验而进行的学习,常常发生于非常规环境之下,是默会的、隐性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2]。我们认为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发组织的个体或者团体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发生在非正式的学习场所,其规则由学习者或学习团体自行制定。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不仅包括教师师范教育阶段的学习,还包括教师社会生活活动对教师思想意识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3]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4]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自主形成的文化,是教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非正式学习文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非正式学习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形成教师非正式文化成为重要议题。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团体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才有可能形成非正式学习文化。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交流活动形式。
团体文艺交流活动,如沙龙,文艺晚会等。才艺的交流可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一般而言,唤醒教师进行文艺交流的意识就唤醒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文艺活动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亲密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团体游玩活动,如春游、读书会等。游玩活动为教师间深入交流和了解提供了有效路径。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人的身心放松,思维开阔,深入交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有利于消除教师间的隔阂,增进教师间的亲密联系。
团体亚组织,如爱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教师间的亚组织是指部分教师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因素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的组织。亚组织内部形成的文化被称为“亚文化”,教师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因为具有相同的爱好、兴趣聚集起来,因而群体内部极具凝聚力。
三、构建和谐非正式学习文化
构建和谐的非正式文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现阶段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限制了教师专业发展仅凭“知识”和“技能”的非主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主要从制度和观念两个层面着手。
制度层面――鼓励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制度层面对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鼓励教师团体的形成,指引教师团体的发展,加强教师团体间的互动。教师团体的形成是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形成的土壤,文化的形成首先根植于团体之中,没有团体的存在就无所谓文化的存在。教师团体的活动是置于学校的、社会的制度之下的,并非所有的团体活动都可以促进教师文化的形成。给予教师恰当的指导,为教师团体文化的活动提供指南和规则是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制度保障。教师团体间的活动是教师和谐非正式学习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才可能实现教师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观念等的传播。
观念层面――承认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有效性,并极力促成和谐教师非正式文化的形成。将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并充分利用其功用。转变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化、技能化”的观念,通过立体化的文化建设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亲密感,强化教师的团体意识,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渠道。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通过影响教师身心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提高,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2]Victoria J.Marsick.Toward a unifying framework to support informal learning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09,21(4):265-275.
[3]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2.
[4]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