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产业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视角和命题,它的发展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探讨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由文化产业来带动。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

文化产业最早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对“文化工业”的研究。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教育与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等。民族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灿烂文化中最为夺目耀眼的一朵奇葩。民族文化走产业化路线,能更大范围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认可民族文化,这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

二、《印象刘三姐》项目概况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下简称《印象》)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之核心工程,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历时五年半努力制作完成的。表演展示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其中包括壮、瑶、苗等民族的民族艺术。表演中的刘三姐是广泛流传于两广地区传说中的人物,她擅长用山歌表达所有的喜怒哀乐。除了刘三姐传说,该演出还将广特的歌谣文化、阳朔渔火文化融于其中。演出中的一些场景看似简常,却再现了漓江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让观众轻松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比如渔民拉网打渔、牧童放牛、村妇洗衣等。

三、《印象刘三姐》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一)为民族文化提供传承载体

《印象》提供了一个舞台,舞台上展示了以壮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文化。《印象刘三姐》主要由四篇组成,《红色印象》、《蓝色印象》、《金色印象》及《银色印象》。整场演出用“印象”引领,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宏大的场面,又不乏对细节的刻画。而细节的刻画,正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元素。演出中的渔火、渔网、渔民、鱼鹰、水牛、大榕树、少数民族少女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元素,正是这些真实的元素构成民族文化的精髓。《印象刘三姐》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示、传承广西的民族文化,融情于景,融文化于舞台。《印象》不仅通过表演将民族文化传播四海,还通过音像制品、相关纪念品将短暂的演出延长至舞台之后,产业化使这个项目得到横向纵向的同时发展。

(二)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繁荣的经济能够形成和造就文化的繁荣,落后的经济限制文化的发展。壮族是被汉族同化的最严重的一个民族之一,究其原因,经济发展滞后是关键因素。广大壮族同胞迫于生计需求外出务工,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而这个年纪正当学习的黄金年龄,他们看到、接触到发达的汉文化,于是开始模仿学习,体现在衣着、语言与生活方式上面,导致整个族群深受外文化的影响。《印象》的出现,改变了很多阳朔人的想法。他们开始意识到,用自己的文化就可以挣钱,不需要外出打工受气了。一位村民在接受我们的访谈中聊了很多切身经历,她姓黄,我们就叫她黄姐。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黄姐原本是《印象》剧场附近的村民,农田被征收后在县城建了新房,开农家旅馆,她在《印象》剧场做清洁工。她爱人晚上参加《印象》表演,每月有五六百的固定工资,加上奖金也有上千的收入。加上她自己的收入,旅馆的收入,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四、《印象刘三姐》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对于文化传承发展而言,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会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负面的影响。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民族的歌曲、舞蹈等民族的东西,大多需要根据观众的喜好,市场的需求而改变。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印象》在初期还加入了一些符合西方审美观的元素,如模特。后来由于在相对保守的中国观众眼里不易接受所以删掉。而《印象》中虽说主要采用的是壮民族的文化元素,但是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苗、瑶族等很多民族的东西。这就造成一定的“串味”,很多观众把表演中苗瑶族的元素误认为是壮族的元素。原始的歌曲和舞蹈有一定的功能,如图腾舞、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是不带任何功利成分的。现代舞蹈基本失去了原始的功能,搬上舞台为的是艺术和商业。民族文化的艺术化与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的特征。只选取各民族中的经典加以糅合,然后展示给观众。昔日的抛绣球意味着壮家姑娘们相中如意郎君,将绣球抛向他们以表达爱意。现在有些舞蹈演员身上挂着绣球却跳起竹竿舞(黎族)。

五、结语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视角和命题,而民族文化传承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途径。而由《印象》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确实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首先,文化产业不仅仅从外力的角度去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能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提供物质基础,在经济效益的趋势下,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帮助壮民族恢复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积极的作用。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刘三姐的故事,山歌和阳朔村民在漓江打渔的场景都能在《印象》中找回。人们回忆起祖辈们的生活,看到有那么多人称赞自己的文化,不由得心生自豪。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而民族文化依赖民族文化产业能得到更久远的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林琳,余长惠.《印象・刘三姐》中的文化产业核心能力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0

[3] 白杨.产业化: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路[J].桂海论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