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州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州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常州市区居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居民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等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为推动常州城市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常州 社区体育 现状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7-04

1、前言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追求幸福生活已成为国民的共同意愿,通过愉快而健康的体育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常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圈,经济发展较快,社区体育开展得也较早,是江苏唯一一个连续15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称号的城市。2008年常州市率先荣获江苏省体育强市的称号,目前正在向体育现代化目标前进。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更多的人在参与体育过程中提高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近年来,常州市秉承“体育即民生”的理念,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2012年市政府更是将“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列入民生幸福工程之一,并明确了“全面启动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等4项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探讨常州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及管理水平,对提高常州社区体育发展水平,为体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对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

以常州市区所属五辖区25个街道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状况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的社区体育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本研究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

3.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在常州城市社区居住的16周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共发放居民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6份,有效率为84.3%;发放街道社区体育管理者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率为100%。

3.3 访谈法

对部分社区体育管理者以及参加城市社区体育锻炼者进行访谈,了解常州市区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并分析处理。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常州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

4.1.1 组织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

根据《体育法》、《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和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等相关法规和文件精神,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我国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管理部门,对辖区的社区体育有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15个街道中(见表1),都建立有相应的社区体育工作管理机构,其中13个街道建立文体站(科)兼管,2个街道由社会事业科兼管。在所调查的15个街道中都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街道工作目标,但大多数没有具体的体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或计划不全。在社区体育管理人员设置上,大多数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这主要是为了减少人员编制和财政压力。这些都表明,我市各街道对社区体育工作较为重视,基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保证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4.1.2 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行政主导型,如街道各单项体协、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二是群众自发组织,组织程度松散的自主松散型,如各晨晚练活动点、辅导站、社区单项(人群)体协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常州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为晨晚练活动点,占63.3%;其次为体育健身小组、指导站、文体站等,占55.6%;排第三位的是体育协会,占22.2%;体育俱乐部最少,占11.1%。这说明目前群众自发组织的自主松散型等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在常州发展得较为成熟,表明目前常州市市民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由零散活动变为有组织活动的自主性水平较高;体育俱乐部类组织较少,一方面说明适合人我市居民参与的体育俱乐部还较少;另一方面市民体育消费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与有经济条件参加俱乐部的群体不够集中有关,毕竟参与社区体育的主体为中老年人。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建立大众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形式,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是解决社区体育难题的有效模式口]。建议相关管理部门给予重视,积极宣传、组织和扶持建立人民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俱乐部,并引导其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4.1.3 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方式

通过对街道社区体育管理者的调查得知,对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小区服务部门管理,占55.6%;其次是街道、居委会管理,占44.4%;再者是各类体育协会管理,占33.3%;自主管理占22.2%。但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调查发现结果却与此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实际管理方面主要是自主管理。分析原因可知,一方面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由于没有规定其明确职责,没有可依据的政策法规,加之本身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管理上依托小区服务中心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街道、居委会社区体育管理者大多数为兼职人员,社区体育工作只是其众多事务中的一项,因此实际管理主要是自主管理也就不足为奇。自主管理有活力,体现了城市社区体育组织自愿性、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具备组织能力不强、持久性不足和发展前景没有保障等明显弱点。有研究表明:单纯的“单位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方式运用到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上,达不到社区体育“共同建设、共同组织、共同享受”的理想效果。而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完全依靠社区居民的自主性来完成,在当前也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管理机构在协调场地、提供业务指导、经费支持、协调各站点负责人和培训社会指导员等管理工作还需加强,不能只停留在“计划”与形式上,而应把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常州市形成了市、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四级体育管理网络体系,成为政府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支撑。但社区体育组织采用单向管理模式,社区体育建设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主体内部横向联系不够,尤其是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够,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体育规章、计划不健全或不具体;体育专门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规模、水平和有效开展。

4.2 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

由表2可知,目前常州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但社区体育仍以行政拨款为主来开展活动;与世界发达国家较普遍采用的俱乐部会员费形式相比较,常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程度还不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自主意识等还有待加强,同时也表明常州市相关体育产业化是大有作为的。

4.3 社区体育指导员状况

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级培训班、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等,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技能,推动了全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常州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900多人,按户籍人口数计算,全市每万人拥有数为30名,全省第一。每个健身点、俱乐部至少配备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据调查,目前常州社区体育指导员国家级和一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低;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点一线挂牌上岗,开展经常性指导的只占35.3%,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线指导率不高,还缺乏相关制度措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制约。因此,尽管常州社区体育指导员建设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相对于全市52.3%的体育人口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指导员数量、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4.4 常州居民社区体育活动参与状况

4.4.1 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性别与年龄特征

据调查,常州市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性别比例中,男性为34.6%,女性为65.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实行女性早退休政策,使女性在空余时间上相对较多;其次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之一,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同时也与公园、广场和小区空地等场地较适宜开展受女性喜爱的广场舞等集体舞类项目有关,因此社区体育活动成为她们进行健康身心、增加交往的场所。

调查中发现,参与社区体育基本上以中老年和离退休人员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一年龄层的中老年人有了较多的空闲时间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关心自身的健康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健康危机感加大,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他们既有时间、物质等条件,又有体育锻炼需求,参与社区体育基本上以中老年和离退休人员为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4.4.2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从调查情况来看,常州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消遣娱乐、调节心情;交际会友、增进交流为主要动因。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夙愿,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完善的重要性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交往平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缓减压力,又有助于扩大情感交流、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生活质量。

4.4.3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和项目选择

调查显示,常州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呈非正规性、社区性,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公园广场、社区公共体育场所、社区内的空地绿地。这与当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及常州市实行公园免费开放政策等有关。至2009年常州市区的51座公园就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免费开放市政类公园的城市;全市城区近60个广场的体育设施也向市民免费开放。同时各街道社区晨晚练活动点也大多建在公园广场,环境优美、设施较齐全的公园广场自然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而据《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休闲空间半径偏小,休闲活动局限于家庭范围内,社区公共体育场所、社区内的空地绿地自然成为社区居民健身的重要场所。

关于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显示,常州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为:跑步或散步、健身路径、三小球、集体舞与健美操、太极武术类和三大球等。跑步或散步简便易行但健身效果显著成为居民首选;健身路径一般位于小区内或周边,便于居民活动;乒乓球作为国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自2008年常州连续五年承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以来,大师赛成为常州的城市名片,更是掀起“龙城羽毛球热”。这些都表明,常州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呈多样化趋势,但主要以简便易行、健身效果显著的项目为主,同时也受本地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项目趣味化、韵律性、时尚性、传统性等特点明显。

4.4.4 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频率

由表3可以看出,常州市经常性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较高,这表明常州居民健身意识强,这与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和体育强市战略分不开的,更是常州能连续15年荣获“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的基础保障。

5、发展对策

5.1 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保障,为了促进社区体育组织健康发展,社区体育要健康运行,长足发展,必须将其纳入正式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体系,强化当前两个层次、三条系统的纵、横两方面联系,形成“条、块、片”的管理层次,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服务体系,可以尝试进行制度创新,转变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建设和管理主体的观念,把社区体育的具体组织管理明确归由居委会,基层政府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5.2 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并加强维护管理现有的体育资源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物质前提,当前常州市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各社区体育设施在质量、数量与种类都存在不足,仍然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除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外,各街道、社区还应对现有体育资源进行联系协调,充分开发利用并加强维护管理有限的体育资源,规划好各健身点的活动场所,达到资源共享。应加大常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补充实施办法》中扶持经费学校,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就近、便捷地参加健身活动的需求。

5.3 继续加大投入并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

全民健身工程作为一项面向民生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的设施建设费和事业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全社会办体育,多渠道筹集资金,走体育产业化的道路,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5.4 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人才建设

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能力和水平的大小,决定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整体开展水平。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不足,一线指导率不高,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中以兼职的为多,专业人才较少,这对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社区体育人才培训。可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培养体制和政府的奖励机制,制定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规划,严格把关,提高培训质量;再者可充分利用各类学校、业余体校的体育教师、教练与运动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号召和动员他们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为社区体育服务;另外明确培训目标,密切与社会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相结合,培训出真正能满足居民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