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90后”存在状态与根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90后”存在状态与根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不同于“70后”、“80后”,不同的生长环境、社会定位、所受教育等决定了“90后”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立独行,“非主流”的称谓也反映着“90后”存在着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的矛盾,在彼此包容理解的基础上,要正视“90后”所面对的压力,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90后” 社会存在 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 信仰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不同的生长环境、社会定位、所受教育等决定了“90后”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正视“90后”的压力与问题,理解这些不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无论对于社会还是“90后”自身都有积极的意义。

“90后”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差异及根源

“90后”的群体构成主要为中学生、大学生,他们与“70后”、“80后”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也存在着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的相互矛盾,如“非主流”的称谓,归根结底是一个“代沟”问题。

不同代人的代际特征。“代沟”指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和隔阂。七八十年代的人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一代,已到壮年,且构成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克己、奉献、吃苦耐劳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基本成为这一代人的特征。而九十年代的人则是享受改革开放初期成果的一代,他们代表了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自信、张扬、自我中心、追求物质享受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开放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差异越来越显著,“代沟”也越明显,于是也产生了沟通的差异:上一代说年青一代是“非主流”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年轻一代却说上一代是“守旧的一代”,是“落伍的一代”。

“代沟”的根源。显然,代与代之间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心理年龄等的不同,必然在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人格特征、行为范式、情感体验、兴趣爱好、语言习惯等各方面表现出差异、隔阂和冲突。这种差异、隔阂和冲突,不仅集中体现于家庭内部,还扩大化地发生在社会上的不同代人之间。“代沟”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哪一代人的错误,既不能将之归因于年轻一代青春期的反抗与背叛,也不能归咎于上一代人的守旧与落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加速才是“代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代沟”是人类世代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们对代际差距特别敏感也属正常。

“90后”生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的社会以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开放为基调、以强劲的经济增长为主导。在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经验中,虽然没有匮乏时代的影子,没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悲情的重负,但各种思潮、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的剧烈冲击对于年青一代也构成了诸多挑战,要求他们具备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迷茫和痛苦。从升学到就业,从交往到消费,新的社会秩序给他们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选择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迷茫和痛苦――“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旧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体系尚在建立。面对社会改革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很难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得到一种规范化的知识,只能依靠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理来承受,并且在不断承受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阵痛中逐渐成人。

显然,“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代与代之间,两个心灵之间,需要彼此尊重、理解、认同和包容。

“90后”的压力与信仰

“90后”压力的来源与释放。压力是一个外延宽泛的概念,涉及生理、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是个人面对威胁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构成压力状态的因素,一是存在威胁性情境或事件,二是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和适应。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90后”也面临着生活、就业、生存带来的压力。相对于“70后”、“80后”群体,他们身上的压力并不大。作为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源自学习或学业。根据我们的调查,“90后”感觉到压力的事件,有3项(30%)直接属于学习方面,有4项(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但是,在人际关系中,又至少有2项直接与学习有关,另2项间接与学习有关。因此,他们的压力至少有50%来自学业或学习方面,这是最重要的压力源。而这一年龄阶段,学习应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或日常生活中的“本职工作”。当然,人对压力大小的体验,也与其知识经验、成就动机、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会对90后产生明显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适度或中等程度的压力对他们有积极作用,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大凡教材中规定的学习内容,就属于难度中等的任务,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处于适度或中等程度的压力下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压力过大或过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降低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力,干扰其短时记忆,并且限制其问题解决能力。压力过重或过轻都不利于90后的成长,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压力下,才能激发他们较强的成就动机,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面对压力积极应对的能力,进而促进其成长与发展。

“90后”的信仰问题。信仰是人对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或见解坚信不移的看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推动力和激励力量。信仰的确立决定着人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而信仰的动摇或瓦解是人精神崩溃和行为退化的开始。可见,信仰对于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90后”并不缺乏信仰,只是其信仰的特征在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更加具体化、物质化,表现形式有些浮华浮躁,急功近利,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而被人被己所误解。对“90后”一代而言,信仰教育应该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仰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心理背景,对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对其素质培养更是举足轻重。

“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强调国际化、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并不否定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其中的独特作用。相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国民,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在青少年教育中都在奉行的一条基本准则。部分“90后”青少年觉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起到作用,因而怀疑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目标滞后。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传统,其基点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道德素质。随着时展,这样的教育目标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需要。同时,这个目标过多服从于政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和个人生活幸福,很难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出来的个体在人格上也是不完善的。另外,不管是一般性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基本上都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立,并没有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实际参与,这无疑会降低目标的可实现功能。

教育内容空泛。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联系国家政治生活实际、时事政治热点,这是优点,但并未充分吸纳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理念,对国际流行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选取相对滞后,对学生的基础文明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没有真正理清德育内容中各个层面的界限和关系,中学学过的东西,大学仍要重复,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基础文明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另外,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很少被顾及;教学结构和设计上注重学科、知识逻辑,却忽视了生活逻辑,利于教师教却不利于学生学,而且极易导致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被动,不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育活动方式不当。不够重视学生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讨论,即使进行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求得道德认知、道德反省能力的提高。同时缺乏实践机会,即使有所谓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既定任务,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其结果是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综上所述,要让“90后”青少年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倡导传授本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和美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一个解决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化,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综合性课程是将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的课程,在一些主题、思路、线索统领下,连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复杂的背景下理解道德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周围的环境,鼓励采用现实生活和环境中的事实材料,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同时选取当前国内外重要事件以及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资源、人口、生态、多元文化等,使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在其中及时得到反映,做到有趣、有力、有用、有效。(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