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禄堂 武学思想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禄堂 武学思想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民初一位集大成的武术家孙禄堂在20世纪初创立的。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桎梏,孙式太极拳一直是择人而授,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因此孙式太极拳的传播范围很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面向社会广泛传播。

孙禄堂武学思想是指孙禄堂对武学这一客观存在经过思维活动后而形成的观点、观念以及融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孙禄堂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五部著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和《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

一、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1、以哲理释拳理

中国武术很重视传统哲学的思想根源,无论是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要领,还是拳理、拳法、道德规范等都反映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孙禄堂受这种思想或者理论框架的影响,特别是在习练形意拳的后期他真切的感受到拳术需要哲学的指导和理论的依托,因此在他的论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哲理阐发拳理的论述。孙禄堂甚至把形意、八卦、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按阴阳、五行、八卦、体用等哲理解释。

2、三拳合一

“三拳合一,其理则一”。孙禄堂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式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就是“气”或日“道”。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皆为养气修身之拳,所以其理是相同的。三种拳术用法虽然不同,但取胜于人的方法则是相同的。孙禄堂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都是从虚无开始,又都以虚无终结,所以此三种拳术之道,能与儒家诚中之理,释家虚中之理,道家空中之理,合而为一。

二、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拳与道合

1、“拳与道合”的理论基础

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武术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这一改变促使了武术价值观的改变,提升了长期处丁末技的武术价值观的变革。孙碌堂量这一思想影响,从思想上转变了武术的价值观念,把武术,提高到“学”的高度,实现了武术价值观的升华,并进而提出丫武术的修为方法有武艺和道艺之分的观点。

(1)武学与文学一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重文轻武思想一直比较严重,视武手段,以完善身心机制的适应能力为最终目的的修为方法及技术能力。这是把技击修为作为完善身心适应机能的一种方法,把技击实践作为检验这一适应能力的完善程度的一种手段,使武艺合于道性。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道艺是武艺的升华。它既是使武艺达至极境的方法,又是通过武艺来悟道的途径。道艺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使武术的概念超越搏杀的范畴,成为一种完善人之身心气质的方法体系,开拓并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武”从“术”升华为“学”;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达至武学最高境界的正确的修为原则和修为方法。

2、“拳与道合”的思想体系

通过深悟孙禄堂的武学著作,笔者认为孙禄堂所说的“拳与道合”既是原则又是目标。孙禄堂认为拳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在于合道,这与古代中国人在认识论层面以“道”为认识对象,又以合道为最终归宿的思想是…致的。从孙禄堂的著作中还可看出拳术练法的原则和追求的境界,就是“由极静到大动”的练法原则与以“空灵境界”为理想目标的修身武术价值观,也就是练至虚无之境,就达到丫拳与道合,也即练虚合道。

(1)何为道

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在古书中基本上是在法则与规律的意义上使用的,初具哲学范畴之义。“道”的地位的根本升华是在《老子》中,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哲学意义上的道论的思想家。老子认为“道”足宇宙万物之本源,是万物之根本。

从宋朝开始,人们对“道”的研究汇集成一种思潮,以至宋明哲学被称为“道学”。宋明哲学家论道各有特色,张载以“气”言“道”,认为“道”就是“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二程以及朱熹以“理”言“道”,认为“道”是指事物的所以然之理,但朱熹同时也有道兼体用之说,如此则又将张载的以气言道的观念包容于其道论之中。明代王守仁承陆九渊思想,以“心”言“道”,但他同时又将“心”升华为“良知”,他所谓的“道”就是指心之本体“良知”。明清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道”具有物质实体与普遍规律两重含义。

王中江先生在他的《道家形而上学》中,对老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道字的含义进行了考察与归纳,认为大致有七种含义。这七种含义,分别为“道路”、“言说”、“理则或法则”、“方法”、“命令”、“正义或公正”、“通和达”。道即本来的我,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张映勤在《佛道文化通览》中认为:老子提出的“道”的哲学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和包容性,使得它所指的对象很难用语言来具体的形容,常常用“一、大、无、玄”等代表。

那么孙禄堂认为何为道呢?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一文中认为“道”是阴阳二气之所由生,万物未生之前的本体。道未发动时,悬于太空之内,其体不可见。道已发动,道便流行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道的本体是一,道即化生天地阴阳之后,道则无处不在。孙禄堂还进一步指出何谓“拳之道”,即练拳的原则或理则,也指拳术运动的规律。

谁,谁派生谁的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宋明已与传统儒学作为世间万物之主宰和人伦道德之立法者的“天道”不尽相同,它同“理”“心性”名异而实同,都是世间万物乃至人伦道德的本体。

从孙禄堂在其著作中对道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受本体论思维模式的影响,认为天人本是一体,都是道或理的体现,人本身就蕴含有天道的智慧,只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被物欲所蔽,所以只有通过炼养去除物欲才能使先天之道彰显出来。孙禄堂认为通过拳术的习练可以使先天之道彰显,从而使拳与道合,即孙禄堂所说的“与天地并立,与太虚同体”的境界。

孙禄堂所说的“拳与道合”一是指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向性的,即从习练招式到忘记招式的过程,也就是说达到那种“有招无需再循招”的境界;另一种是内向性的,即通过内在的修炼,从而使人体的适应能力增强,达至“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是吸收了道家的修炼方式。道教内外丹道之所以能够确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医家的人体小宇宙思想有关。道家正是在这一义理背景下奠定道的遍在性,认为各种事物都是道的不同显现形式。孙禄堂认为拳术也是道的显现形式,以拳同样可以证道,通过拳术的习练也能实现自我复归。孙禄堂认为拳术习练的最高境界在于合道。合道,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通过自身的修炼,从而使自身适应能力增强,进而达到完善的境地。只有自身机能完善了,才能应对外来一切事物而立于不败之地。而拳术的造诣一

旦合于道体,说明此时人的身心机能已具有完善的适应机制,即具有了适应一切外来作,用而立于不败境地的能力。此时拳术的造诣便达至“无所不能”的武学最高境界。

另外孙禄堂生活于明清,不可能不受当时社会环境和主流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而明清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道”具有物质实体与普遍规律两重含义。因此笔者认为孙禄堂所说的道还包涵另外一层意思,即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拳之道”,因此“拳与道合”也指人们在习练拳术的过程中与练拳的原则或拳术运动的规律相一致,这里的道指练拳的原则或拳术运动的规律。

(3)实现“拳与道合”的方法

修为内劲是拳术合于天道的最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内劲呢?有人认为“劲”其实就是力,如王凤亭先生认为:劲就是力,但在武术的训练中所发出的力,要求特殊的技巧,武术训练所要求的力,以劲名之。劲是人以意识操控肉体,配合武术技巧所发出的力量。还有人认为劲与力在未学拳术之前常无法区别,但在武术运动中劲与力是不一样的,清代杨式太极拳传抄老谱中说:劲与力是有区别的,力是人体有的先自然之力,而劲是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发出的随争斗形式的需要,不断变化的应力。

孙剑云说:“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陈鑫认为,太极拳之劲,称为内劲。王宗岳在解释“什么事颈”时,引入了“懂劲”的概念。王宗岳认为只有明白宇宙阴阳活动的和谐,才懂得如何发劲。所谓“劲”就足依宇宙阴阳活动之理,从而使肢体和谐活动所发出的力。

耶么孙禄堂认为什么是内劲呢?按孙禄堂《拳意述真》所述,“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在《形意三体学》中说:“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日命,在人日性,在物日理,在技同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日太极。”可见孙禄堂认为的内劲也就是太极一气。太极是从无极中来,也就是无极中孕育着太极。练拳的人要先寻求其自身原有的一种最中和最虚灵的元气,此气或隐于内,或现于外,在内为德,即修养而得之心;在外为道,即事物当行之理。如做到内外兼修,一气流行,就可以正天地之位,阴阳调和,这便是练得内劲作用,也是实现“拳与道合”的方法。

(4)训练中的“拳与道合”

训练中的拳与道合即中和。何谓中和?即内外合一。孙禄堂认为“中”是形意拳之根本,“和”是形意拳之达到,就是中节。达者通晓也,道在拳中即为拳中的道理,亦即规矩法则。练时皆合拳中规矩法则,将拳练至中和,即阴阳相济。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最合理、最有效的作用效果,使人具有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自然而然的技击能力,于是使人的技击能力合于道性。孙禄堂还认为拳术练至上下相随,内外如一,随意而用,皆能得心应手,即有规无须再循规,无意之中自合规,如此则道性便在其中了。这样才能做到不见而彰,不动已变,虽有迹而无形,举手投足皆能合道。

中和,既是拳术修为的方法,又是拳术运用的原则。作为拳术修为的方法,它是内劲的产生与运作的法门,因为内外合一昕成之劲就是内劲。内劲是通过“六合”的修为来实现的。作为拳术运用的原则,它体现着“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这一理想的技击能力的内在机制作为中和水平的反映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内外合一、动静合一、拳道合一等逐渐完善和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