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建模,让知识“数学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建模,让知识“数学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时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并不多见,笔者曾有幸聆听过数次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教研课,感触很深,本文对其中两个片段展开分析,将小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呈现出来,为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案例背景】案例素材选自我听的两位老师利用同一素材教学“几和第几”的片段,并记录了这两次课堂的真实过程,课后我对两节课教学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并作了深入的比较,收获良多。

【教学片段1】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最前面的是老爷爷,后面是4个小朋友。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最前面的是一个老爷爷,后面是4个小朋友。

师:很好!你知道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吗?

生: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

师:你知道小明排在第几个?小强排在第几个吗?(提问前老师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明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明和小强)

生:小明排在第2个,小强排在第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第5。

师:你知道小红排在第几个吗?

生:第3个。

师:排在第1个的是谁?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座位同学交流。

师:你知道5和第5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生沉默。

师:(尴尬地总结:5表示一共有5个人,而第5是指其中一个人)

【教学片段2】出示情境图。(同上)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最前面的是一个老爷爷,后面是4个小朋友。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知道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吗?

生: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

师:你知道小强排在第几个吗?(提问前老师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明小朋友的名字:小强)

生:第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第5。

师:下面老师跟大家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叫我说你站。我想请这一组的前5人站起来。(师手势第一组)

5名学生起立。

师:(师问其余学生)他们站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请坐!老师请这组的第5个人站起来。(师手势第一组)

1名学生起立。

师:(师问其余学生)他站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表情困惑)为什么第一次站的是5个人,而这次却只站1人。

生:因为第一次老师要求那组前5人站起来,而这次只要求第5人站起来。(重读“第”字)

师:这么说,5人和第5人的意思……(生:不一样)

师:(追问)有什么不一样?

生:5人是指一共有5人,第5人是指第5个人站起来,只要1个人站起来。

师:真棒!下面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愿不愿意?

生:(情绪高涨)愿意!

师:老师的好朋友是这组的第2个(手势第3组),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回答。

师:答对啦!你能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是谁吗?让大家猜猜看他是谁。

……

【案例反思】上述两段教学,所体现出来的教学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其实,学生在学习该内容前对“几和第几”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对这一知识肯定也有所接触,但是仅仅停留在感受上,对“几和第几”在数学本质上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而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把这种“感知”作一个深度的剖析,帮助孩子理解并建立对“几和第几”的数学意义。[片段一]老师在备课时,也抓住“区分几和第几”这一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老师采取了设置教学情境、同桌交流、学生独立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并不是很高,让一年级学生自我总结出这个难点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老师在[片段一]中那样帮助学生总结出重难点后,学生的掌握情况仍然不理想。[片段二],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时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片段二]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然后借助于游戏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老师的追问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几和第几”以更多的“模型”意义。从而学生能用自我的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维。

一个老师是否具有“模型”眼光和“模型”意识,往往会决定着他的教学深刻性和数学课堂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教师应当先琢磨教材,通过教学不断帮助建模,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将数学知识“数学化”。如果在你的课堂中,学生不能很顺利地接受那堂课的知识点,教师就应当反思:是不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生的体验过程不够或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呢?只要自己不断反思,钻研教材,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为数学着魔,变得更优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立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