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We我们 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We我们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和我的小伙伴”最近成了流行语,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圈子都有一群“小伙伴”,艺术亦不例外,“我们”想要展现的便是艺术圈里艺术家与机构、画廊老板与策展人的关系和对话,而私底下他们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

李象群&李莫唯 相约“0工场”

在刚创建的时候,“零艺术中心”叫做“0工场实验艺术中心”,简称“0工场”。在“0工场”发生的第一个展览便是规划建筑展,对未来的798进行展望。十年来,这个原来作为工会舞厅的三层小楼培养出了它的文化和精神属性。

“0工场”的主人是雕塑家李象群。在2006年以后,这个地方的主导权渐渐移交给李象群的夫人李莫唯。相对来说,李莫唯这个名字对于当代艺术圈还不够响亮。然而,央美版画系毕业的李莫唯已经在798最“长寿”的空间中默默耕耘了六、七年之久。

在“0工场”成立之初,这里曾举办过一些非常“先锋”的展览。比如赵树林策划的“临界”、顾振清策划的“各玩各的”,这些展览的意义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概念和形式上有所突破的艺术和策展样态,有可能再次回归到了人们(不仅仅是艺术家群体)的视野之中,回归到了公共空间之中。对于李向群来说,“0工场”更是他和其他的艺术家朋友增进友谊的乐园。有人说:“天才都是群居动物”;而这里早期的展览多为群展,参加的艺术家很多现在已经名声在外,而当时的展览机会,对彼此的共同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交流平台,也为“0工场”铺了条好路。

对于在“0工场”淡出,李象群给出的说法是自己作为艺术家,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投入到对一个空间的管理之中。即便如此,李象群教师的身份(他是蔡志松等知名艺术家的老师)还是继续给“0工场”奠定了某个基调。这位在学生眼中“每次上课都脱下外套干干净净地挂起来,演示雕塑时从来不让泥沾到衣服上,会帮助修改每个学生的雕塑习作”的老师深受爱戴,也利用自己的空间推广很多青年艺术家。或许,这位作品精致而喜欢从艺术史角度思考作品的艺术家,并不热衷于对历史“过于激烈”的反叛,倒把“传承”做为自己的使命。“0工场”改名“零艺术中心”,并在机构设置上愈发向非营利机构偏移,也志在于此。

相比之下,李象群29年的伴侣李莫唯的工作显得隐形,而并非不重要。画廊的工作冗杂,需要“时时勤拂拭”。除了展览的操作和准备,画廊和艺术博览会的销售等方面,李莫唯也会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挑选作品。此外,她在家里也没有雇佣阿姨,一个人承担家事,是典型的“贤内助”。她说,心态得好,抱怨就会导致心里痛苦。“家里三只猫,每天猫砂猫粮我都一个人带上楼去,我对自己说,就当是锻炼身体。”话里似乎有点玩笑式的埋怨,却也透着一股温暖的默契。

《舒适COMFORT》:李象群老师,您的作品并没有外露的“当代性”,而不断地跟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历史发生关系。而早期你的“0工场”做过很多很“先锋”的展览,这是不是意味着您在不同阶段对“传统”的思考有很大变化呢?

李象群:我研究雕塑有30多年。90年代,西方观念艺术对中国的艺术观念和教育的冲击像海啸一样,致使“传统”差不多垮了,全国各地的美术学院“乱了套”。再加上艺术市场和公共艺术对雕塑的冲击。“五花八门” 的“雕塑”形式层出不穷、一片混乱。在此期间,国内形成了一大批城市的“文化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是一时的,然而,文化垃圾可以影响几代人,清除后,残余还在。这个局面在2004、2005年后稳定了下来,即是说,在1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艺术观念差不多被击垮了——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现在回过头来寻找,是很难的。

我也动荡过、摇摆过,但后来慢慢地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并不断调整自己——我在动摇的过程中也在坚持。通过教学和理论摸索,我慢慢知道,单纯地通过艺术实践不容易总结和了解自己。

《舒适COMFORT》:在思路明确后,您现在是如何选用材料呢?

李象群:我现在选用白铜比较多。这是因为,选用传统的材质,做出来的作品总会具有传统的趣味。中国的文化,在不深入探讨的时候,很难说得清楚,这有点类似于白铜——白铜在抛光前,就是灰蒙蒙的一片。慢慢品味白铜的色泽,会觉得它越来越高贵。它不像无机物,更像有机物,有生命的质感。同样,文化和历史都有生命,白铜透出来的光亮很像中国文化的特质。

《舒适COMFORT》:你现在好像作品偏多,很少从事公共雕塑方面的工作?

李象群:我认为公共艺术十分重要,绘画和小型雕塑一般在室内展示,而能够欣赏到公共雕塑的人流量是巨大的,在环境中具有点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中国的公共艺术走了很多弯路,之前是革命题材的、纪念性的、象征性的,口号性的,在中国所有的城市树立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开始发展,各地政府讲求城市的“形象工程”,很多官员把雕塑作为业绩。上一任领导做的雕塑,下一任往往会拆了重新做一个,于是雕塑便跟权力的更迭配套起来,造成了中国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和人的智慧。制作出来的作品,只能体现当权者自己的想法,是说教式的艺术。与此同时,曲阳、温州等地的石刻加工厂也助长了这类的文化产业,中国特色的景观雕塑形成了一个商业链。

因为公共艺术在中国无序的发展,我不轻易接受制作公共雕塑的请求。我要么推辞,要么开出天价,并提出相应的条件——在我的工作中,不接受别人“想法”对我的影响,以做作品的心态,而不是做项目工程的心态对待我的工作。这是一种责任,我要集中精力思考,我要表达什么,跟观众诉说什么,一百年后这件雕塑是否还有其价值。

《舒适COMFORT》:您在做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是否也同样没有考虑过成本的问题呢?

李象群:我做作品从来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2012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初步统计投入材料和布展费用670万人民币,相当于外面的一个中型展览。布展的时间是四天,而由于场地档期,展览只能展出三天。外人看来,这样高投入、短展期、没拉赞助的展览设置,太不理性,风险太大,简直不可思议。而开展当天,我展场中的作品就基本被收藏了。展览结束时,收回2000万人民币。

《舒适COMFORT》:你觉得,在你所有的作品中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特质?

李象群:我从来对没有对曾经受到的压迫进行过谩骂。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想表现出一种尊重,这是我在期间学到的。当时,由于家里面的历史情况,我的生活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态,父母也不在我的身边,我由姥姥带大。当时我不敢接触别人,别人也不敢接触我,所以我没有朋友,处于孤立的状态之中。我意识到人是有等级的,同时也很渴望人和人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在我的作品《紫禁城》里暗含着这种关系。我把紫禁城,分割成若干块,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放置,形成一种政治、历史和文化上的对话。无论是什么宫殿,大小都差不多,都是平等的。虽然建筑彼此隔开,但也互相流通,体现了平等、尊重的状态。

《舒适COMFORT》:李莫唯老师在几年经营画廊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

李莫唯:开画廊要凭借眼力,当然,运气也很重要。

李象群:关于眼力,我有一个心得:要是你特别喜欢一个东西,舍不得给人的时候,这才是你需要推广的艺术家。

《舒适COMFORT》:你和李象群老师的性格是否有互补的地方呢?

李莫唯:从小到大,我都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可以诉说心事。而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他比较静,喜欢一个人思考。在性格上,我比较欣赏他的一点就是他不会让自己特别痛苦,遇到事情总会“转个弯”。

李象群:我也有钻牛角尖的时候,但是总要想出一个办法,让自己解脱出来。当无所求、凭良心做事情的时候,我最高兴。当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时候,就放下,转移注意力,做别的事情。回头再看原来的纠结,就会觉得那些都不是大事。

李莫唯:他可锻炼人了,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管。(笑)经过29年来一点点磨合,现在我心变得特别宽。刚跟他在一起时跟我脾气挺大的,现在把我练的没脾气了。

李象群:一吵架,我开门就走。(笑)

李莫唯:现在,我也不会一看他走了,就气得不得了。我该睡觉睡觉。(笑)

展览介绍:《她的?——ZERO首届当代女性雕塑展》

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内艺术院校的三十多位年轻女性雕塑艺术家,她们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雕塑语言,而是通过丰富的媒介来阐释她们眼中的世界。策展人郭红梅女士强调:“这些年轻女性雕塑家更多的是对于一般女性在当代消费社会中精神状态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实际上也反映了在消费文化、媒体文化裹挟下对传统女性价值观的质疑及反思这一普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