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进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和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其贸易模式分析的意义也日趋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贸易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集成效应

在进行中国一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推动过程当中,政府作出适当的引导,效果是十分明显且重要的。我国政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注重培养多样化投资,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定期公布其他各国的市场供求信息并做商情分析报告,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增强各企业之间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并增大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从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上看,政府应当确立并建立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行政力量加强我国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有力的推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之间的吸收、联合与兼并,提高各产业部门间的集中度,培养对规模经济发展有利的市场结构,加快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及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这将会促进我国各企业“走出去”并与东盟各国家的企业进行贸易合作,并对我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大有裨益。政府还要不断发挥其集成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强化产业的集聚力,把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利用地区间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内分工,培育产业集群,并加快产业内调整,最终使产业内贸易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提高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起点。在与东盟各国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过程当中,中国应该从提高各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及技术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推进,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及开辟创新科技的产业入手,使经济的增长可以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注重质量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各企业在其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竞争力,。一般来看,水平性分工与垂直性分工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平性分工的竞争性较强,分工国之间产业的关联度较高,投资与贸易产生的效果也较为明显。在像这样的分工格局中,各国生产的成本基本上相同,所以竞争并不是主要围绕价格来进行,而更多的是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抛开产品的差异化,各自建立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由此可见,要想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开发,就一定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基础教育,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投入足够的资本去进行研发。另外,还要鼓励各大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所等与企业进行合作,把高校研究出来的先进科学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结合起来,在产品的多样化及差别化方面先发制人,避开与东盟各国的正面竞争,这样更容易在产业内贸易当中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培育规模经济

与其他一些发展中的小国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的增长也呈现较快较好的势头,国内的市场容量极为广阔,可发展的潜力也相当大,加上国内原本的资源条件优越,都为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具有良好充足的条件并可以依托国内市场的需求来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已建立起来的部门中较齐全的现代化产业大都是在国家政策的高度保护之下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效率低、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特点,行政区域的划分导致的地方主义,国内的交通运输通讯不发达等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造成了我国国内市场的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效用的同时,还要设法扩大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规模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四、重视和扩大差异产品的生产和创造

要想调整产业结构并在各企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就要从产品的差异化下功夫,在此发掘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由于产业内贸易比重的不断扩大,中国的企业在互相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应给予产品的差异性以足够的重视和强化,这被认为是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微观内核。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的差异不单单体现在质量和技术方面的垂直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的营销渠道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有些产品由于缺乏固定的销售渠道或著名的品牌而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其应有的价格,因此只能靠加工贸易的方式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其利润空间十分有限。鉴于此,中国的企业应当在这一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机制,借鉴联想、华为、海尔、TCL等知名企业的国际化成功经验,充分地整合、利用国际上开发设计的优势以及本地生产成本的优势,进而利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先机,开拓东盟各国市场,强调差异化战略的重要性,并在其中寻求各自的生存空间,最终通过产业内贸易去赢得应有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雯.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5):17-25.

[2]尚冬亮.中国与东盟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分析[J].东南亚研究中心,2006(12):33-37.

[3]谷安平,安康.中国与东盟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2):14-26.

[4]汪琳.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动因分析[J].特区经济,2009(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