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女孩李思琳 抱着小熊进耶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女孩李思琳 抱着小熊进耶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拿到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offer后,18岁的李思琳抱着自己的玩具小熊,像以前一样对它说:“咱们去耶鲁吧!”末了,又补充了一句――“这次是真的!”

4岁学钢琴,10岁推出首张原创童谣专辑《幸福》,11岁举家北上学习作曲,13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18岁被耶鲁大学录取……这个女孩的人生总是令人艳羡的,而她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自己的选择。

用音乐诠释的无限可能

李思琳虽然出生于音乐世家,但父母觉得学音乐太苦,并未有意培养她。4岁时,李思琳主动提出要学钢琴。妈妈说:“学钢琴很累,你要学就得保证坚持下去。”李思琳说:“没问题,我能坚持的!”

在钢琴方面展露出天赋后,李思琳又突发奇想要学作曲。家里现在还保存着她5岁时的第一张“作品”,瞎画的五线谱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妞妞作曲”。

10岁时,李思琳已经拿了不少钢琴比赛的奖,还曾与理查德・克莱德曼同台演奏,出了第一张专辑,在她的家乡广州也成了小明星。

那一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作曲系一届只招6个人,李思琳过关斩将,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面试时,老师问她:“你是个小明星了,学了作曲就会很忙很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怎么办?”当时13岁的李思琳说:“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充实自己的脑袋!”

读了中国最好的音乐高中,李思琳又决定要出国留学,而且不学音乐专业。她觉得,生活还有无限可能,不必把自己局限在一条路上。

妈妈得知她的想法后对她说:“我们家没有那么多钱,不会给你找中介,也不会给你报班,你要自己学英语,申请文书也要自己写,而且必须拿到全奖。”

于是,她开始自己准备SAT和托福考试。中国学生考SAT,一般都选占优势的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李思琳却选了数学、美国历史和日语。美国历史全靠自己读书,她不仅看了考试推荐的辅导书和大纲,还把厚厚两大本《美国人民》啃了好几遍;日语也是她自学的,结果考得不错。

在参加耶鲁大学的面试时,别人和面试官一般都只聊45分钟到1个小时,她却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多小时。聊起自己喜欢的霍桑的《红字》时,面试官问她:“你读英文原版时,是读得很快,还是读得很慢?”李思琳说:“读得很慢,我不具备读得很快的能力,而且我想精读。”

“后来一想,才觉得自己特别傻,别的学生肯定会说读得快,证明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很强。”李思琳笑着说。

像阿甘一样的大智若愚

在父母和旁人眼里,李思琳一直都是个有点“傻气”的女孩。她想的事情很少,从来不会失眠,每天用各种语言对小熊说悄悄话,语速总是像打机关枪一样,她最具标志性的就是没心没肺的笑声。

李思琳把自己比成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正是这股“傻”劲儿,使得她抛弃了许多杂念,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我是大智若愚嘛。”李思琳说。

她也会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滑冰、游泳、打羽毛球,第一次见面爱猜别人是什么星座,但是她倒不太喜欢逛街和打扮自己。“美不是化妆化出来的,奥黛丽・赫本那种经典的打扮才叫美。”李思琳说。

李思琳已经陆陆续续读了几十本原版文学作品。她从小就对学语言“发烧”,能流利地说英式和美式英语,还自学了日语、德语。六年级时,父亲给她买了一本中文版的《傲慢与偏见》,李思琳看完以后,就强烈要求买一本英文版的。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看见她的房间里有个笔记本,还以为是新的,结果一翻开,发现里面记的全是她在《傲慢与偏见》里不懂的生词。

她常常被同学嘲笑“没有童年”,被妈妈评价为“老气横秋”,但她也大爱BBC的《福尔摩斯》《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简・爱》,还追了六季的美剧《绯闻女孩》。

未来要做一个“多面手”

“最先想当钢琴家,学了作曲想当作曲家,出了专辑后又想当歌星,现在读人文类的专业,又想做个跨界的人。”李思琳说,她想做一个“多面手”,一个能学会玩的人。

她的偶像也都是这样的人:最喜欢的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高才生;亚历山大・鲍罗丁是个化学家,却写了那么多厉害的交响曲;还有她认识的一个作曲家,同时也是东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做人就应该像他们那样。”李思琳说。

李思琳第一次去耶鲁大学,就被学校多元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两次去美国参加比赛,她觉得普林斯顿的校园虽然美,但所有建筑都是统一的哥特风格,不够多元,而且音乐部“小得可怕”;哈佛虽然学术气氛浓厚,但和大草坪、红墙总有种距离感。而一走进耶鲁大学的校园,“就有种磁场相吸的感觉,有学术,有娱乐,有生活,是一个可以吸引各种各样的人的地方。每个人走在路上,脸上的表情给人的感觉都特别好。”她在耶鲁买了一堆钥匙扣、水杯、鼠标垫,还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在上面写道:“这就是你的目标,你要努力哦!”

她18岁的人生,已经比同龄人丰富了很多。每次出国参加比赛,她和妈妈都会趁这个机会一起自助游,去接触不同的风土人情。暑假在欧洲比赛时,李思琳和妈妈玩了3个多星期,自己坐火车、搭地铁、订住处,逛大街小巷。在法国,她鼓起勇气向不懂英语的法国人问路;在美国,半夜下错站,又把包丢在了火车上,英语不好的妈妈都差点哭出来了,李思琳给工作人员打电话交涉,顺利解决了问题。

“这些经历和在学校里的学习不同,也是一种历练。创作是一辈子的,你的作品能不能感人,与自己的阅历有关。”李思琳说:“艺术家一开始比的是技术,到后来比的是内涵,不然只是一个匠人。我反感那些形式化的音乐,多读一些书,接触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自己的创作很有帮助。”

2008年的暑假,李思琳去刚刚遭遇地震的北川、都江堰慰问演出,在那里写了一部钢琴独奏曲《向死而生》,后来,她带着这部作品在美国拿了奖,又在奥地利的音乐节上演出。

“现在我还不想把自己绑得太死,想去多尝试不同的事情,还想把我的音乐和公益事业结合在一起。”对于未来,李思琳还没有太多考虑,“小时候的梦想,像当医生、消防员都只是一个标题,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