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治与反治

中医学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证候的本质与表现于外的征象之间是一致的,如寒证见寒象、热证见热象等。但在病情复杂的特殊情况下,证候的本质和现象之间,有可能出现不相一致的情况,如寒证反而表现有热象,热证则见有寒象等。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就要采用不同质的治法。而正治与反治,就是针对这两种情况,在治病求本的总则下,分别采取的两个治疗法则。兹分别予以介绍:

一、正治是针对证候的本质与现象一致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治则。例如,属于热的证候,表现为热的征象,如发热、口渴、便秘、小便黄赤、口渴喜凉饮等,治疗就要用寒凉药物治疗,称之为“热者寒之”。其他如寒证要用热性方药治之;虚证要用补法,实证要用泻法等,分别称之为“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由于这类治法所采用的方药,是与证候的性质及其外在的症状表现相逆的,所以也称为“逆治”。《内经》说:“逆者正治”,就是这个意思。

二、反治是在证候的本质与外在现象不一致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治法。例如,证候的本质属寒,但外在的表现却有热象。这种热象的表现,其实是假象,因而在治疗时还要针对寒的本质采用温热性的药物。然而从表面看来,用温热性药物治疗热性的征象,是顺从的治法,故反治也称为“从治”,《内经》说:“从者反治”就是此意。反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法,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征象的方法。这种治法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例如,病人本是阴寒内盛的证候,表现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食物不消化)、脉微欲绝,但同时又出现面红升火、烦躁,身不恶寒,甚至咽痛等热象症状,这些便属于虚阳浮越于外的假象。这种情况往往表明病情危重,急须回阳救脱法,如参附汤便属于常用的有效方。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法,也就是用寒凉药物治疗假寒征象的治法。此种治法适用于里热盛极,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反而格(拒)阴于外的证候。称之为真热假寒证。例如,病人本是里热盛极的证候,表现有躯干触手壮热、口渴喜冷饮、唇红而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状;但同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脉沉伏等寒象症状,这些症状便属于假象。治疗就要用寒凉之药以清其热,内热一除,寒的假象便可消失。

塞因塞用:前一个“塞”是指补法、补药;后一个“塞”,则是闭塞不通之意。故“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也就是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假实征象的方法。此法适用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的证候。例如,病人自诉腹部胀满、大便不畅或不通,甚至烦躁等,看似实证,但同时又有腹胀喜按抚,或时胀时减,肢体倦怠,周身乏力,面色萎黄,脉沉无力,舌淡胖嫩等症状,就属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真虚假实证候。治疗就不能应用破气消胀的药物治其实,而要用健脾益气的药物补其虚,使脾运正常,则胀满自消。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法,也就是应用通利泻下的药物,治疗诸如腹泻、尿频、月经淋漓日久等假虚征象的方法。它适于实邪内阻而外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太实有赢状)证。例如,腹泻、尿频、月经淋漓不断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用止泻、缩泉、固经等塞的治法,但若这些症状是由实邪引起的,就要通的治法,否则,越塞越重。如食积或热邪结滞所致的腹痛泄泻,治用消食导滞,泻热攻下的药,使积去热除,则泄泻自止。又如湿热下注所致之尿频、尿急、尿痛等症,治以利湿清热类药物,则症自消。再如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所致的月经淋漓症状,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药物,使血能归经,则出血自止。

上述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乃是指顺从疾病表面的假象而设,从疾病的本质而言,仍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正治法。因此可以认为,反治法其实是正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法。

此外,还有一种“反佐法”,是针对寒极或热极的证候所设的治法。因为寒极或热极证,在用热药或寒药治疗时,病气与药物之间常会发生寒热格拒,药物不得进的现象。此时,如采用反佐法,则可防止这种弊病的发生。反佐法有两种:一是药物反佐法,就是在一些寒凉药中,加少许温热药;或在多种温热药中,佐以少许寒凉药。例如《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一首治疗少阴病腹泻不止,四肢厥冷,并且干呕心烦,脉搏隐伏不见病证的方剂,用于阴盛格阳的寒极证候。方由干姜、附子、葱白等温热药组成,加少许苦寒的猪胆汁,就是药物的反佐法。

另一种是服药方法上的反佐法,就是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时,采用温服法(即趁药液尚在温热时服下);寒证用热药治疗时,采取冷服法(即待药液晾凉后服)。例如,治阳明腑热证用承气汤时可热服,治阳虚寒证用四逆汤时可冷服。前人说:“姜附冷饮,承气热服”即是此意。

反治法既然是应用于疾病表现的假象,那么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就必须仔细、认真地分辨出哪些症状是假象,哪些症状是反映了疾病本质的。例如,口渴是热象,但若渴不欲饮或喜饮热汤的,就可能是寒而非热;手足冷为寒,但若手足冷而按其胸腹灼热,就可能是热而非寒。凡此种种,是要通过多读医籍不断丰富有关知识才能掌握的。如《伤寒论》说:“身大热,反欲近衣被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被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就是辨别寒热真假的方法之一。此外,通过脉象进行证候真假的鉴别更为重要。一般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按脉重取时有力是实证,无力是虚证。如真实假虚和真热假寒脉会沉实有力,而真虚假实和真寒假热,则脉现沉弱无力。但是脉象的意义也不能绝对化,有时也要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因而必须强调全面分析。同时还要结合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程的长短、精神因素以及治疗经过等作全面考虑,去伪存真,才能深入疾病的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

病案举例

一、王某,女,62岁。患者3年来因冠心病,动即心悸气短,遂长期卧床。自诉周身无力,腰膝酸软,饮食减少,大便干结如球,排便倍感痛苦,甚至需用手抠掏,方得解出。舌苔薄白,脉细涩。初诊为肠燥便秘,用滋阴养液,润燥通便之药,如脾约丸、五仁丸等方加减,效果不显。后考虑“久卧伤气”,诊为气虚便秘。予方: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克,当归9克,服药5剂,大便日渐好转,每日1次。遂改用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以巩固疗效。

二、患儿男性,1岁。其母代诉j7天前发热,西医诊为重感冒,曾用百尔定,青、链霉素等,数天后烧终未退。检查体温39,5℃,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验血:白细胞19.8×109/升,中性80%,淋巴15%。望诊:眼睛无神,想睡懒睁眼,符合少阴证的“但欲寐”。并有四肢冷,脉浮大无根,诊为少阴格阳证,治宜温中回阳兼以散寒法,方用通脉四逆汤。处方: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患儿服药后,熟睡4小时,醒后精神好,眼睛大睁,四肢转温,未再发烧。约2小时后,查体温37℃,验白细胞8.4×109/升,前后6小时一切症状消失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