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中国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这在全世界职业教育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初开始学习、借鉴德国职教经验,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先进地区先后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教育改革试点,由于政府干预、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职教改革有经验也有曲折。本人通过近年来到德国学习考察、在国内一些地区的交流参观以及查阅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校实施中国特色双元制校企合一模式试点的实践,谈谈自己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一、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关键问题的理解
1.“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在德国的职业学校中有两部分学生,一部分是“双元制”学徒,另一部分是全日制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中有70%参加了“双元制”培训,另外30%在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从表面上看,这是两种途径,实际上“双元制”模式占了几乎全部的比重。全日制学校有三种类型,一是职业完全中学,二是职业专修学校,三是职业预科学校。除了职业完全中学的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大学之外,其他两种类型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还要选择工种,进行“双元制”的培训,只不过企业可以免去其职业基础年的培训过程。而德国的“双元制”有法律上的保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要将隐含在“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这方面全日制学校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2.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是德国职业培训的主要模式
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他们确实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学习领域的重要之处就是面对这种现实,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它的重点是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导、繁琐的理论验证上,只有在行动中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工人,抽象的理论描述是培养不出有职业能力的工人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首先打破学科体系,恢复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体系变化的结果必定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能力培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习领域、行动导向和关键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中一直就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国原国家教委在1998年初就明确了能力本位职教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认真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关于“关键能力”的分析方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力要求和目标,这也是我国职教深化改革的关键点。
4.完善的中高职贯通体系为技术工人继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是高等职业教育从1997年到现在仅仅是十五年的时间,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建立规范的高等职业培训体系,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来带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5.职业培训的内容,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这是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年德国的职业种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变化,这是任何国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职教体系的构建应该考虑到容纳新技术、新工种的灵活性,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借鉴这方面的经验。笔者学校通过双元制校企合一模式的试点,在将教学大纲和培训大纲本土化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育教学动态实施等方面感触颇深。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双元制”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在企业进行实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企业受训的时间多于在学校学理论的时间,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德国 “双元制”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干预、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并起到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一个主体与企业密切合作,行业协会扮演重要角色。
“双元制”引进我国常见的模式就是产教结合(或叫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与经济接轨的有效载体,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培养,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种模式由于缺乏适宜的土壤,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突出的原因在于:双元制模式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元,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目标,在教育责任上责无旁贷,因此学校作为双元制的一个“元”往往是积极的。但是,企业却往往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多数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很难发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缺少实质的“产教融合”,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很难真正达到合作的实际目的。
因此,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从2008年起着手实施的中国特色双元制校企合一模式,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吸引优质企业以“双赢”的形式进入学校,融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全面推行“学校即企业,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教育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开展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理论教学以案例为主,实训教学以项目课题为主,让学生学习设备操作技术、维护保养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等,完成教育教学从虚拟模拟真实的零过渡,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距离转变、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目前这种尝试已经进入了实施性阶段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可以肯定,校企合一的模式从根本上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它也必将成为我国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成功范例。
三、引入双元制考核模式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只有客观规范才能使考试结果令人信服,也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其培训质量高,而这一高质量的培训又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
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毕业也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由行业协会实施。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 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除此之外,学生还须参加中期考试,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查学徒工的培训成绩来检查企业培训计划的落实程度。没有中期考试成绩者不得参加结业考试。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都是按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6个小时。如考试通不过, 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 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进行,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模式考试强调统一规范性,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德国得到承认,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这使我们也可以看到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权威性”及其在世界职教界所享有的声誉。
我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往往是本校出题考核评价或者由国家专门的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考核,但不管是哪种评价形式,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点或技能点的考核,或者是一种单方面的水平测试,企业和行业的参与不够,造成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实际工作能力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和行业很少参与学生的评价考核,学校在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时,也很难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准确的方向,增加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学校教育和行业需求两条线的教育很难有更多的交点,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与应用的脱节。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评价方式,采用第三方评价,由行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并进行评价,或者由职业学校和行业共同评价,这样会更有利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有效应用。当然,这种评价形式的实行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企业与学校沟通层面、在实际的操作层面等做大量的工作,但是,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如果要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条路还是一定要走的。
职业教育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过程中,解决企业参与培训和评价的问题,将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