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危机严重影响了的正常教学秩序并威胁到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通过对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试图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日益增多。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置身于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增大,这一切都使得高校危机产生的几率增加。危机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构成了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高校危机管理成为当代高校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 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危机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1]。简而言之,高校危机是指危及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生存与发展的突发性恶性事件。

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高校管理者为避免或减轻危机给学校带来的损失,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高校危机进行预防、应对、恢复的过程。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对高校管理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防,做好机应对计划和危机爆发后的恢复计划。为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环境保障[2]。

二. 高校危机管理的原则

(一)防范为先原则

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高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危机防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加强研究,防患于未然,这是危机管理的先导和根本。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将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危机处理的最高原则。它要求在危机处理中,要尊重人权,最小限度避免与保护个人权利的冲突,最大限度地保护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权益。

(三)快速反应原则

快速反应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当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危机管理者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尽快了解情况,迅速决策,及时处理危机,制止危机蔓延,尽力减小损失和伤害。

(四)沟通畅通原则。

危机管理者相互之间必须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向师生、媒体及时通报真实情况,主动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从而体现出高校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负责形象。

(五)依法处理原则

在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既要尊重人权,又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准,切忌感情用事、违规办事。有效合法地建立危机处理的程序和步骤,形成科学的危机处理机制。

三. 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淡薄

对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往往是引发危机的主要根源。危机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忽视身边潜在的危机。对学校的危机预防工作不支持、不具备危机自救能力等。高校学生危机意识淡薄增添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难度。其次,高校管理者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漏洞百出。高校管理者往往轻视危机管理,对出现的危机苗头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防范,更缺少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也不具备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以致危机来临,手忙脚乱,难以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二)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危机管理体系,但存在着走形式、做样子的嫌疑。高等学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职的危机处理的专业队伍。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尚不科学,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能交叉现象比较突出,高校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决策功能的综合协调部门。一旦危机达到一定程度并突然爆发,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处理危机的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危机管理的效率将大打折扣[3]。

(三)重危机处理,轻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包括预防和控制,但是不少高校往往注重危机已经发生后的处理,轻视危机预防管理。高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实际是危机准备和预防阶段的关键环节,预警的机制的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危机的后续管理。只有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体系才能早发现、早预防、早行动,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的危害。

(四)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危机发生时,由于学校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信息沟通,使得危机发生后的信息传递出现了失真、误导的现象,个别地区单位甚至仍然奉行“外松内紧”的策略,隐瞒、缓报、甚至谎报,特别是少数媒体以偏概全的炒作报道,延误了最好的危机处理时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还会引发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

(五)忽视心理干预,高校危机事后恢复不及时。

部分高校虽已建立了危机管理体系,然而危机管理中存在着重危机处理、轻心理干预、高校危机事后恢复不及时的现象。在危机期间,危机事件给高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诸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一些人还会因此产生心理疾病,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危机后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是危机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的危机事后恢复,有利于高校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减少损失。

四. 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危机意识,开展危机教育和培训

危机意识教育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前,为了使相关人员时刻对危机事件的发生保持警惕而对其进行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活动。要教育师生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观念。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在危机发生之际,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临危不乱,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同心同德,共度难关。

(二)完善危机管理体系

高校危机管理不能可有可无,必须贯彻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高校管理者应当实行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危机管理者的责任。高校要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定期讨论危机管理计划及学校应当关注的任何领域,全天候、全方位地负责学校的危机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危机管理机构的成员都应该接受正规的培训,这样不仅能够使危机管理人员熟练相应的工作内容,形成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能及时地处理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并能够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教训。

(三)建立高校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防患于未然。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对潜在危机的防范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建立一套由学校、院系、学生班级监控组成的相互协调、密切协作、共同防范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危机监控防御体系。通过完整的校园内外信息反馈系统,建立管理者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的信任、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进行特别的管理,尽可能的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和减少危机发生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四) 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

危机事件爆发后,高校危机管理者必须同事件利益相关者以及媒体及时沟通,主动争取理解和支持,知道他们的需求,并有效地传达准确真实的信息,这是顺利化解危机事件的关键。及时真实的沟通和报道,有助于缓解了人们的恐慌心理。高度透明的信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了空间和动力,满足了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民众的知情权。

(五)健全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一个健全的高校危机心理干预机制要充分考虑日常心理干预和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两方面[4]。

(1)日常心理干预。要实施系统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课堂教育、校园广播等媒体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遇到困难后如何求助、如何自我调适,增强其面对挫折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建立专业化的校级心理咨询和院系级非专业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心理热线电话、网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和个别的心理咨询服务或危机时救助。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建立纵向涉及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的全面预防体系,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处理工作。

(2)危机后心理干预。在危机期间,危机事件给高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一些人还会因此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危机后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是危机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要制定心理康复计划,对当事人进行跟踪,定期通报其恢复情况。通过对当事人和其周围人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林樟杰.高等学校管理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19

[2].刘昊凯.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D].河南大学,2009.

[3] [4].李强.高校危机管理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晓霞(1965-),南通大学 ,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