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析《鸿门宴》“旦日”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析《鸿门宴》“旦日”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余字。可见,《史记》参照了《春秋》的微言大义。正因其独特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节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其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鸿门宴》,虽言简意赅,但有些语词重复运用,令人深思。如“旦日”一词重复了三次,且较为集中。那么,“旦日”背后蕴藏了什么玄机?

我们先看“旦日”重复的三处。

1.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即便班固的《汉书・高帝纪》,在内容上也保留了这三个“旦日”:“于是飨士,旦日合战。”“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

从字义上来看。旦,其上之“日”字,表示太阳;其下之“一”,表示地平线。所以,从造字方法上来讲,“旦”是指事字。本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早晨太阳刚升起时。解释词义最为完备、最为权威的《汉语大词典》,其【旦日】义项有三:①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左传・昭公五年》:“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杨伯峻注:“旦日者,日初出也。”②明天,第二天。《汉书・高帝纪上》:“於是士,旦日合战。”颜师古注:“旦日,明日也。”③特指农历初一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

从文本语境来看,此三处“旦日”的具体意思,其实很简单,应为“第二天天明(平旦)”。那么,其内容是否也很简单呢?

第一处“旦日”解析: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时,秦汉之前,人们并非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古时分12时段天色计时,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由天色计时及一些史料,可知“朝食曰饔,夕食曰飧”。即古人第一顿饭叫朝食,在辰时(今7至9点之间),此时段叫“食时”;第二顿饭叫晡(bū)食,又叫飧、(sūn),一般是申时(今15至17点之间)吃,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晡,申时食也。”《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传说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谓晡时。”宋玉《神女赋》:“晡夕之后,精神恍惚。”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生产力较为落后,平民通常一日两餐。“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帝范・务农》)《左传・成公二年》齐晋之战,齐侯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齐侯认为晋军不禁一打,天亮后交战,待消灭了晋军也误不了“朝食”,其傲视对方、轻敌浮躁的神态跃然纸上。现在,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饭的习惯。晋东南称之为酸饭,其实剩饭并不酸,酸即“”(“”通“”)的音变。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此时本不该吃饭。正因为古人只吃两餐,项羽一大清早要将士吃饭,这命令似乎反常。仔细分析又合情合理。犒劳将士的目的是早点攻破刘邦的军队,把刘邦消灭。因为刘邦“军灞上,拒关,勿纳诸侯”。一句“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项羽不可一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处“旦日”解析: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项伯要报恩张良,而将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和盘托出。经过刘邦的一番拉拢后,项伯许诺,答应帮忙。但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已经下达,到底后事如何?项伯虽已许诺帮忙,也不敢打包票,有十足把握,因此,如何消除这个影响,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以防万一,项伯要刘邦“旦日不可不蚤(早)自(亲自)来谢项王”。言下之意,我可以帮你刘邦在项羽面前说些好话,但你刘邦务必(一定)早一点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伯知道,如果你刘邦能够在项羽犒劳士兵前,亲自来鸿门谢罪;再经自己事先“晓以大义”的一番说辞,成功的机会更大。因为项羽不仅自己觉得有面子,也可以在众将士、众诸侯门前,很有面子地找一个台阶下了。事实也如项伯所料,项羽许诺,“善遇之”。

第三处“旦日”解析: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刘邦的确是刘邦,高人一等。在“旦日”时,更可能在“旦日”前,刘邦已经率领百余骑来到了项羽的暂时大本营鸿门。试想,根据当天晚上项羽曾对项伯的许诺,此时项羽肯定还没有犒劳他的将士。

对于刘邦的到来,项羽肯定是非常高兴的。《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是我项羽不想打刘邦啊,是刘邦他已经认罪,亲自上门向我项羽请罪来了,我怎能再打?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我何乐而不受?因此,对刘邦的请罪,他得意忘形,一不小心脱口而出,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那么,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一、“义”也。项伯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杀之无名,对于一个已经来谢罪的人还要杀害,更是杀之不武,胜之不武。更重要的是,刘邦没有让项羽在将士面前食言。二、项羽打杀刘邦的前提是,“沛公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上,刘邦主动臣服,拿出自己所得:乖乖让出关中之地、秦国所有财宝。项羽分封果实的目的已达到,其他联军的愿望也能实现。这一切,已使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果继续动武,毫无必要,且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会得不偿失。鸿门宴的结局以及以后的分封都是按照项羽的意志进行的,一切完全掌控在项羽手中。项羽的目的达到了,这是项羽的最大利益,也是项羽的真正智慧。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也表现了刘邦的老奸巨猾。如此,可以这样说,鸿门宴是项羽、刘邦的双赢。

总之,三个“旦日”的表述重复而不简单,可谓精彩绝伦,字字珠玑。其中蕴含着时间一致(第二天天明),地点一致(鸿门),人物(项羽、项伯、刘邦)的心机却截然不同。

(扬州市新华中学;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