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礼堂: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礼堂: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浙江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成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对文化礼堂的内涵、礼乐教化功能、建设的基本原则作了一一阐述,指出:文化礼堂的建设重在“礼”字,用现代“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是现代礼堂文化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文化礼堂;礼乐教化;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文化礼堂的内涵

文化礼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它是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的结构方式,以地缘关系为属性,具有某种公共性并以某种建筑空间形式固定下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礼堂的建设重在“礼”字,用现代“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是现代礼堂文化建设的核心。

在古代,“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国家典章制度(官制、刑法等)、伦理规范(三纲五常等)、行为仪式(婚丧嫁娶等)的总称;狭义的“礼”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奉行的行为仪式与规范。“礼”是让我们辨明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明白与这个身份对应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按照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做人、做事。(引自《儒家的礼乐教化》)“乐”是音乐,是诗、乐、舞的总称,是指雅乐。孔子在《泰伯》里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乐”属于“礼”的范畴。和谐是“乐”的核心,就像音乐中不同音阶之间的和谐律动,绘画中的远近、浓淡、虚实协调搭配。“礼乐”教化就是让我们明白身份和位置,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根据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懂得跟其他人和谐相处的原则。

“礼”在西周社会是具有崇高意义的宗教、政治活动,它是附着在“庙堂”(或祠堂)的建筑空间形式而存在的。“文化礼堂”是“祠堂”文化空间在现代社会“新礼”制下的扬弃。现代社会中,崇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有的“男尊女卑”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克己复礼”、“尊老爱幼”等思想仍然得到推崇。所以,“新礼”制是指在法治平等前提下的伦理。文化礼堂中的“礼乐”教化,是让人们明白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克己复礼,去私轻利,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和谐相处。

由此,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必须是: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礼堂文化,以现代“礼乐”取代喧嚣的娱乐活动,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礼乐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2发挥文化礼堂的“礼乐”教化功能

2.1 用“礼”促进乡村文明风尚

前文所述,狭义的“礼”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和规范。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纳入了“春节祈福迎新礼仪”、“婚礼礼仪”、“开蒙礼仪”、“成人礼”、“重阳敬老礼仪”等节庆典礼和文化礼仪,这些礼仪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明伦”。村落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人伦就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在“礼”教仪式中,就是要让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子女的有子女的职责,做父母的有父母的职责。在明白了这些职责之后,通过“礼”教让人们自觉地承担和实践相应的职责。只有个人都自觉履行了职责,整个村落就有序了。

除了通过“礼教”明白职责之外,还不够,人们还必须有承担责任的能力。有的人,自己都没有基本生存的能力,怎么能敬老爱幼呢?所以,必须在文化礼堂中设立“文化讲堂”,通过文化讲堂的政策宣讲、主题教育、技能培训、交流恳谈、法律法规等教育,让人们了解社会的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有一技之长,能有能力履行义务。这样,通过“礼”的教育,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了,村落、家庭就和谐了。人们在“礼”的教化下,乡村文明新风就形成了。

2.2 让“乐”实现村落秩序重构

由于城镇化、现代化快速推进,不少村落(社区)的户籍人口变动也在加快,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疏远。原来村落中按照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文化秩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村落文化秩序亟待重构。文化礼堂建设内容中设置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展示内容,以及在礼堂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都是属于“礼乐”教化的范畴。通过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的展示,可以使外来人口迅速了解村规习俗,快速的融入到本村的集体生活之中;通过设立“道德榜”、“能人榜”等内容,可以让村民找到生活的方向,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实现正能量的传递;通过展示村民创作的书画、雕刻、工艺、文学等方面的作品,可以使村民在众人的认可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可以使村民互相增进了解,在文化乐园中寻找到知己。所以,“礼、乐”以一种简易、低门槛的方式,加速农村社会的融合,实现文化秩序的重构。

2.3 使“法”保证村落文化和谐

在以往家、国同构的社会中,讲究的是“男尊女卑”、“上下有序”,在日常生活中、在利益分配中都是按照这种秩序进行。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已经没有从属关系,更多强调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已经不需要遵循古老的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时刻约束着人们行为的礼仪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失去了原来的约束力,而“法”的威严远离人们生活,不能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人们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处理的方式和行为,往往是重利轻义、重利轻情,有的甚至是触犯了法律而毫无悔恨之心。所以,在人们过分讲究“平等”的同时,也应该用“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因为没有“上下尊卑”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发挥“礼乐”教化的功能时必须强调“克己复礼”、“轻利重义”、“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精神。而且,社会主义的文化礼堂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法治相互匹配。在强调“礼”的同时,必须用“法”来保证平等。从广义上讲,国家的典章制度也是属于“礼”的范畴。在文化讲堂中设立法治教育课程,让社会主义法治的平等精神深入人心。用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村落文化和谐构建。

3文化礼堂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坚持文化多样性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形成了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文化礼堂的建设也应该遵循文化多样性原则,根据各地区的风俗习惯,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惯,在尊重村民意愿与满足村民需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建设文化礼堂,体现地区特色,展示个性文化。而不是像工厂的机械化大生产,在上级部门一声号令下,一个个规格、标准一致的产品有序地从机器中被输送出来。那种没有区域特色,不顾民风民俗,根据上级部门统一制定标准,通过机械复制而建成的“产品”,不能称作“文化礼堂”,只能作为“复制品”。而文化本身是不能复制的。

3.2 坚持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在文化礼堂的建设要求中,有各种仪式活动,比如“结婚仪式”。现在,我们经常在一些戏剧中看到的“结婚仪式”的主要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这种程式在中国古代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更多的老百姓在传承过程之中,可能只是因为当地风俗习惯,在无意识地继承前人的仪式,并不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三拜”。若有疑问者,在询问的同时,得到的答复便是“这是规矩”,于是乎,这个“规矩”就按照既定的程式代代相传了。实际上,古人设定的仪式:“一拜天地”有对天地的敬畏,“二拜高堂”有对父母的感恩和以后生活中必须孝顺父母,“三夫妻对拜”有在生活中夫妇俩相敬如宾的精神内涵

存在。包括“开蒙仪式”、“成年礼仪”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体现了内涵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同时,也通过这些仪式隆重地告诉受礼者,自己的身份变了,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变了。如“婚礼仪式”强化了夫妻的责任和义务;“成人礼”则是强化了成年后的责任和义务等等。

所以,我们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各种“仪式”的设定,必须是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符合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形式。也只有这样,文化礼堂的建设才能长期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像春雨般细无声地渗透到百姓生活之中,礼堂文化才能达到凝聚人们精神力量的作用。

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自然融合

文化礼堂建设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扬弃。在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复古,而忽视人民群众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应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用符合现代生活的新“礼”教化群众,用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宣传先进文化思想,用社会主义的“法”保证人人平等。这样,群众才乐于接受,文化礼堂中的各类礼仪活动才具有生命力,文化礼堂的“礼乐”教化功能才能完全发挥,社会生活才能有序、和谐、安定。

作者简介:

徐波(1973-),女,浙江江山人,本科学历,江山市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