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洛家洞小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洛家洞小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里没有想象中干净明亮的校园,没有宽敞的教室,没有丰富多彩的文体设施,没有整齐划一的运动场所。

走进洛家洞小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的一名支教队员,于2012年10月9日至2012年10月22日在洛家洞小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在支教的半个月时间里,笔者通过对学生、老师、学生家长、学校周边以及后续支教队员的走访,以力图呈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下的农村教育缩影。

初识洛家洞小学

2012年10月9日,我们从长沙出发,踏上了支教的行程。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汽车驶入洛家洞村,我们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道路曲折蜿蜒,两旁群山环绕,山脚下农田高低起伏,窗外异常的静谧,一路上难得碰到几个行人或车辆。一路颠簸后,我们抵达支教落脚点——洛家洞村活动中心。

放下行李后,扶贫队员把我们引荐给村支书。村支书告诉我,洛家洞村位于宁远县西北部,距离镇中心10公里,距离县城48公里。全村512户,总人口1892人,学龄儿童接近250人。现有水田面积1200亩,旱土面积300亩,山林面积9952亩。

村支书带领我们前往目的地——洛家洞小学。学校坐落于山脚下,被浓密的树丛杂草所包围。没有想象中干净明亮的校园,没有宽敞的教室,没有丰富多彩的文体设施,没有整齐划一的运动场所……,有的只是一堵残破的围墙而围着、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校园,一栋三层综合教学楼(由省水利厅捐助兴建),一栋在建的、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三层教师学生宿舍楼(省工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扶贫项目)以及一个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操场,操场上堆满了水泥、石沙等各种建筑用料。

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洛家洞小学,我来了。

第一堂课

我接手的是四、五年级的英语、科学和音乐课,前任支教队员向介绍了课程的进度、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及特点。

第一节课为音乐课,我早早地带着电脑、教材来到了学校,趁着上课间隙,我向教务主任了解情况。他告诉我,洛家洞小学共七个班级,包括一个学前班及六个教学班,学生共190余人。其中,住校生约45人,以四、五、六年级学生为主。学校共有8名在编教师,包括一名校长及一名教务主任,最小56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2名,教师平均教龄30年。六年级配备两名教师,其他年级配备一名教师。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两节自习。每名教师既是班主任,同时又是语数体美等任课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除英语外的所有教学,在没有支教教师的情况下,还要负责科学及音乐课教学;既是老师,又是保姆,除了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同时还要负责学生的起居、生活及安全,与学生同吃同住。学校教学设施匮乏,除了基本的教材、捐赠的几百册图书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辅助设施;即使是教材,也只能保证语数外教材人手一册,科学、音乐、美术等多人共用一本。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走进了教室。学生们见我带着电脑,马上围了上来。“老师,我能摸一下你的电脑吗?”,“老师,我能看一下吗?”……,我告诉他们先回座位,现在是上课时间,玩电脑要等在课余时间。好不容易安抚他们静下来,我才有时间打量这一群孩子。杂乱的头发下,炯炯有神的眼睛,身上的衣服长短不一、斑驳而陈旧,有穿拖鞋的,有穿布鞋的,也有打赤脚的。学歌的过程中,也有学生时不时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甚至打架的,我一边领唱一边制止,整节课下来,嗓子早已冒烟。

课余时间,操场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嬉笑追跑着,有的玩着泥沙,有的拿着建筑用料互相打闹着。校长告诉我,学校除了捐助的三副羽毛球拍、两副乒乓球拍、几个跳绳以外,没有其他的娱乐设施,就连唯一的一台广播体操播放机也早已坏了,学生们课余只能是放山羊式的玩耍,老师们年龄都比较大,没太多精力去照看他们。

期间我们对一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并记录了她的上学之路。这名女学生家住山上,距学校3公里,房子阴暗潮湿、残破陈旧,狭窄的2间房里住着爷孙两辈6人。女孩早晨5:30起床,洗漱完毕并煮好一家人的早饭,匆匆吃完;6:10女孩踏上求学之路,下山的道路崎岖而坎坷,如遇雨雪天,道路更是泞泥湿滑,40多分钟的摸爬后,终于在晨读前赶到学校。

难忘的夜晚

如果说白天的喧嚣和忙碌可以让我暂时忘却城市的繁华,那么夜晚的到来则会令我思念城市的霓虹。

连续几天在学校就餐,胃先闹起了革命,看着周而复始的三块油豆腐、二两米饭组成的晚餐,胃一阵翻涌。对于我这样一个成年人,仅仅是短暂的几顿都有点受不了,我很难想象对于处于发育期正需要营养的这群孩子来说是怎样的情形。学校的伙食每周几乎固定不变,早餐一碗稀饭,中餐几十粒黄豆或几片青瓜加几片肉丝,晚餐三块油豆腐,姑且不论营养如何,单是份量就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吃完饭后,一群学生围着一个自来水龙头接水洗碗、喝水,让人看着心酸。我曾向教务主任反馈过伙食问题,他告诉我,由于费用有限,学校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住宿学生每人每月缴纳130元食宿费,中餐就餐学生每月缴纳50元中餐费,平均每餐约2.5元。

饮食的单调令人无味,洗澡的不便更令人无奈。没有洗澡设施,也没有热水,就连水管中流出来的水都是浑浊的。10月天气渐渐转凉,自来水洗在身上透露着阵阵的凉气,泛起层层的鸡皮疙瘩。很难想象在寒冬时节,冰冷的自来水,落在他们稚嫩的身上是怎样的感觉。

这里没有网络,没有霓虹灯,也没有所谓的夜生活,时不时遇上停电,有的只是漫漫的长夜,无穷的寂静。对于这帮孩子而言,连看电视也是一种奢望。走进学生宿舍,阵阵令人恶心的气味扑鼻而来,地上散落一地纸屑、垃圾,狭窄的空间里挤住着十来个学生,薄薄的棉絮凌乱地堆在床板上,衣物、毛巾散乱地挂在床沿边,掀开被子,一股霉味袭来。寝室里除了几张高低床,两张凹凸不平的小木桌,空无一物。夜晚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晚上7点至8点半——晚自习时间,课余作业、功课预习都在这个时间集中完成;8点半至9点——洗漱时间,他们在洗漱中嬉闹,在洗漱中欢笑,儿童的天性在这一刻尽显无余;9点,准时上床睡觉,结束一天的学习,结束一天的生活,结束一天的成长。

别了,洛家洞小学

半个月的支教生活转眼结束,离别总是不期而至。当他们知道我们要离开时,纷纷带来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表达对我们的不舍、惜别与祝福。半个月的支教很短暂,支教期间的片段却久久难以忘怀。

记得有次在课堂上问他们对读书的看法时,有的说:“老师,我喜欢读书,我想上大学”;有的说:“我不喜欢读书,看到书本就头疼”;有的说:“读书有什么用,我想出去打工赚大钱”。有个学生告诉我:“周末要帮爷爷奶奶做饭,帮弟弟妹妹洗衣服,爷爷奶奶要去地里干农活。”他们小小年纪就要割草喂牲口,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踩着小板凳做早饭。在学校里,一根断了好多次的皮筋是女孩子们的宝贝,操场一角破败不堪的篮球架就是男孩子们的天堂。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对未来却很迷茫;他们过早地承担着生活的重担,有着强烈的自尊,却又极度自卑;他们渴望交往,却又畏首畏尾;他们活泼好动,却又孤僻内向;他们私下爱表现,却不敢当众回答;他们渴望新鲜的知识,但又常常自以为是;他们极易满足,却又装满着太多的愿望。在他们的身上,集合着太多的矛盾,集合着太多的对立。

在这群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最朴实的奉献与最坚毅的坚守。他们身负多重角色,既为班主任,又为多科任课老师;既为人师,又为人母。他们30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洛家洞这片教育土地上,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却又常常补贴教学。他们要兼顾家庭,却又长久地呆在学校,与学生同吃同住,起早摸黑。他们身患多病,却又无法歇息。当被问到最大的心愿时,校长说:“希望可以改善一下学校的硬件条件,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的状况,来帮帮我们的孩子”,教务主任告诉我:“明年学校有两名教师将满60岁而退休,希望可以多补充几名年轻的教师”。对他们而言,这群学生,这所学校便是他们的全部。

与这群孩子紧紧相连的另一端,是他们的家。由于农地有限,洛家洞村青壮年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全村约有700多人长年在外,留守人员以“38、61、99”部队为主。扶贫资料显示,2011年洛家洞村人均年收入为2300元。尽管不少家庭已经修建了新房,但却欠下了沉重的债务。支教期间,我们对几名学生家长进行了家访,以了解他们对教育的态度。有的说:“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肯读,我就是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大学。”也有的说:“读书有什么用?毕业了照样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让他早点退学出去打工赚钱。我给你算笔账,小学六年约5000元,初中三年约1.5万,高中三年约3万,大学四年约5万,最低也得支出10万元。如果他初中出去打工,每年只挣回1万,7年也可以挣回7万,里外相差17万。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去年大学毕业,现在每个月2000元工资,还不如一个农民工挣的多。”

太多太多的片段,难以忘怀;太多太多的记忆,难以抹去。这群孩子给了我震撼,这群老师给了我感动,这群家庭给了我思索。

如果说我们下乡支教给村里的孩子们带去的是知识与希望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及孩子们背后的故事则带给我们一种叫坚毅的力量。愿这种力量能感动你我,伸出双手,献出一片爱,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