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砚大师陈端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砚史大致在明以前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只是在砚的造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发展到清以至近、现代,砚的形制、雕琢更为多样,成为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于一体的文房珍品,是中国砚史的高峰期。这期间,涌现出诸多制砚高手,如顾二娘、王岫君、陈端友、张景安等。这些制砚大师大多以琢制肖生砚为其主要业绩。一般认为,顾二娘是清代制砚第一人,而陈端友则是中国近现代最为杰出的制砚大师。
陈端友(1892-1959)名介,字介持,江苏常熟王市人。出身贫寒,少年丧父,由他的伯父推荐往扬州“问古斋”碑帖店为学徒。其师张太平是苏州雕刻碑帖和石砚的行家,陈端友在其门下勤学苦练,几年以后,刻砚技术已大有长进。1912年随师迁至上海,七个月后,张太平去世,其子将店铺交与陈端友经营,不谙经营之道的陈端友勉力维持,五年后关门停业。1917年冬起,便在家中制砚,以后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有缘结识了吴昌硕、熊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国等书画名家,并求学于任伯年之子任堇。与书画家的往来,提高了陈端友的艺术修养,使他能吸取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在砚雕中体现绘画的艺术境界。由于闭门制砚难以谋生,大约从1935年起,陈端友受中医名家余伯陶之聘,为其制砚。解除生计之忧的陈端友,全身心投入到砚的创作中,这期间所制的瓜砚、镜砚、蝉砚、古泉、竹节、螺丝、鲤鱼等二十余方砚,皆为陈氏砚雕中的精品,其中的古泉、竹节、镜砚、蝉砚等是他的代表作。
1949年以后,陈端友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工艺研究员。专心从事砚的制作,那方著名的九龟荷叶形端砚便是在这期间完成的。1953年九龟荷叶形端砚参加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并入选图录。
传世的陈端友制砚有五十方左右,大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现择其佳作介绍如下。■
九龟荷叶形端砚:
长17.7厘米,宽15.6厘米,高3.2厘米
此砚系用上佳端石琢成,外配树根制的龟形砚匣,砚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龟戏荷塘图景,周边以重叠密布的荷叶将其融合成统一的造型整体。在布局上,中间的大块空间既作为池塘,又是磨墨的砚堂,同时,空疏的池塘与砚边交相错杂的荷叶对比,显得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十分巧妙。在残荷败叶间有九龟出没:龟或从荷下探出龟首,或潜至叶底,只在水面露出细细的龟尾,给静谧的荷塘带来无限的生机。另外,用龟戏荷塘这种较为少见的题材来表现乡间野趣,也是别具一格的,说明作者平时十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并能将自然景物的生动情态自如地再现于刀下。
此砚的雕琢技艺高超绝妙,荷花的娇柔、莲叶的残破、龟背的鳞甲等,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富有质感,显示出作者卓越的写实能力。九龟砚是陈端友29岁时开始设计制作,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他总是随身携带,反复研究,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最后终于完成这方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可惜在他制作砚匣时,未及全部完工而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甜瓜端砚:
长17.5厘米,宽11.3厘米,高3.5厘米
一只田地里新鲜香脆、带枝连叶的甜瓜,对半切开,瓜瓤自然呈现,籽粒饱满坚实,预示瓜的品质优良。而切的时候没有一下切好,切了两刀,故在剖面上留下台阶。在瓜蒂上有“陈端友制”阳文款。
香美的甜瓜,陈端友就是这样想象他的端砚,砚的功用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块端石琢成什么,来表达文人的意趣。在陈端友的砚世界里,再现真实的自然生物是其主要的艺术成就,端友刀下的蘑菇、甜瓜、竹节、螺丝、桑蚕、知了、池塘,无不逼真肖形、活灵活现,洋溢着自然的勃勃生机,令后辈惊叹不已。
此砚的落款在瓜蒂处,并不引人注目。在隐秘处署款,这是陈端友砚雕的特点。如古泉、蘑菇、山猴、松岩诸砚,在砚上寻找款识,是玩赏陈氏砚的一大乐趣。常见的陈氏款识有“端友手制”、“常熟陈端友制”,尚有“端友制”、“陈端友制”、“端友”等款。
竹节端砚:径15.2-16.3厘米,厚3.3厘米
砚身为一段横向砍下的竹根,截面稍作琢磨为砚面,背面则虫蛀斑斑,伤痕累累,侧面的竹皮也已干枯开裂,颇有残破之象。其砚盒也做成竹根状,下部根须丛生,宛如天成。将此一节竹形砚置于竹根盒或取出,其过程与结果,皆妙趣横生。有“常熟陈端友制”长方印。
陈端友的艺术灵感来自于他的生活实践和历史感悟。无论海天旭日,还是螺、蝉、鱼、龟,无不仔细观察体会,生动还原;古鼎古镜,也是再现出古物的精神。陈端友极其擅长把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被锯后竹节的糙面、锈蚀残破的古钱、池塘戏水的九龟等等,一块块顽石在他的刀下演化成充满灵气的生物。
在制砚的同时,陈端友还很重视砚匣的制作,他认为,匣与砚几乎是同样重要的,竹节砚的匣是竹根,蝉形砚的外套是一只大一号的蝉,而蘑菇砚寄生于一段树根中。砚和匣相得益彰也是陈端友制砚的一大特征。
把文具制成竹形,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雅好,竹形的砚、墨、笔、臂搁、笔筒等是文人书斋的益友良伴。竹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陈端友对竹也是钟爱有加,手制竹节、竹根、竹笋砚无不精妙绝伦。
古泉端砚:
长19厘米,宽16厘米,高3.5厘米
砚身为一堆方出土的古钱,只在中间琢出砚堂,以留其用。古钱或锈蚀残破,或粘连叠压,或钱文清晰,摹写出土之物,无出其右。砚左下侧某件古钱上刻“常熟陈端友制”款,旁有“词砚斋藏”方形印。
清代中晚期,乾嘉学派风行文坛,这是一门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其中,以金石学考证古代历史、文献、器物等是乾嘉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金石学的盛行,引导文人研究古物,摹刻金石、瓦券、泉币、古镜之风日盛。此风之流传延至清末民初,陈端友除了这件古泉端砚外,另有一件古泉砚、吉金砚和镜砚等,都是摹写古物,反映了时代风尚。
山猴端砚:
长19.4厘米,宽13厘米,厚4.6厘米
砚作长方形,井字形砚堂。砚背浅浮雕山猴嬉戏图。山猴毛发遍身,长臂挠痒,顾盼生姿。周围老树弯曲,古藤缠绕,杂木丛生。画面的右下角有款“乙亥初夏端友作”。乙亥为1935年,其时,陈端友尚在家中制砚,翌年,到余家谋生。砚的左侧有题铭:“峡畔听啼声,一片墨云初湿,疑哭夔巫深处,有碧阴低入,前身应是白虹仙,旧梦堪追,割得半崖浓翠,孕乾坤于悒。好事近。词砚斋主。”下落“素庵”阳文方印。据查,号“素庵”者有数十人,而“素庵”又署“词砚斋主”者,无考。
陈端友的砚上极少有他人题铭,而素庵在端友所制荷叶、双螭、山猴、古泉、四神镜等砚上,留下了“词砚斋主”、“素庵”双款,或者单款,抑或“词砚斋藏”。可知,素庵与陈端友关系密切。
蘑菇澄泥砚:
长13.4厘米,宽10.1厘米,高2.8厘米
砚身就是一堆蘑菇,大小蘑菇相互缠连、挤压,捧出一棵身材硕大的蘑菇,以作砚堂之用。蘑菇背面的光洁与正面的菌丝所具有的不同的机理、纹路及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犹如鬼斧神工,非人间之物。在某棵蘑菇上,有一隐秘的不规则印,刻“端友手制”阳文款。
澄泥砚属陶砚一类。是从河水中筛得极细的泥土,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再置火中烧制而成。由于土质和烧制时的火候不同,使澄泥砚有多种色泽,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沙”、“玫瑰紫”等品种。此件蘑菇砚就属“鳝鱼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