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目的论看《拜月亭》吕炳洪英译本中文化术语的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目的论看《拜月亭》吕炳洪英译本中文化术语的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对小说《拜月亭》中58个文化术语及吕炳洪教授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出吕教授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而推理出吕教授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术语 翻译方法 译者目的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其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对其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术语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对吕炳洪教授《拜月亭》英译本中文化术语翻译进行研究以探讨吕教授的翻译方法和目的。

一、《拜月亭》与文化术语

《拜月亭》是元代著名戏剧家施惠创作的爱情戏剧,它描述了两对青年男女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讴歌了他们纯洁和忠贞的爱情。本剧后被陈圆、刘幼生改编成小说,北京大学外语系吕炳洪教授又将小说翻译成英语。

文化术语具有文化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内涵丰富。小说《拜月亭》中考试方面的术语,如“科举”、“殿试”、“乡试”、“状元”、“举人”和“秀才”等;时间方面的术语,如:“二更”和“三更”等;宗教方面的术语,如:“儒教”、“道教”、“道士”、“庙观”和“女施主”等。通过对小说《拜月亭》的搜集和筛选,最终选出58个文化术语;又根据尤金•奈达(Nida Eugene)博士对文化的分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本文也对这58个文化术语进行分类,发现它们分属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翻译的“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J. Vermeer)提出的。其“目的论”以行为学理论为根据,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目的,翻译是一种行为,自然也有目的。作为一种有目的行为的翻译活动,其翻译目的主要有:译者的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实现的目的。在“目的论”中,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语读者也是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译者的目的和读者的预期期望,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际上,“目的论”的核心就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决定翻译结果。“翻译结果证明翻译方法是正确的。”并能反过来彰显翻译目的。

“目的论” 的主要翻译原则是“目的”和“忠诚”,外加灵活。在“目的论”看来,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从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目的考虑,译者的翻译方法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三、《拜月亭》中文化术语的翻译方法

1.文化层面上的翻译方法。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翻译在处理文化差异时,主要有两种方法:异化法和归化法。

异化法的核心是“让目的语读者趋向源语文化”即以“源语文化为依归”;归化法的核心是“让源语文化趋向目的语读者”即以“目的语文化为依归”。通俗地说,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当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时,以源语文化为依归或落脚点的,就是异化法,其译者目的显然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和传播源语文化,以便目的语读者借助于翻译了解源语更多的有关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文化;以目的语文化为依归或落脚点的,就是归化法,其译者目的主要是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两种方法在吕教授对《拜月亭》中的文化术语的翻译中都用到,但有所侧重(如文中表格所示)。

2.语言层面上的翻译方法。文化是隐性的,语言是显性的,文化翻译靠语言文字的翻译来实现。语言层面上的翻译方法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等。

音译法: 用不同语言或书写系统的拼音或字母来写字、词、句、名字等的翻译方法(区别于“意译法”)(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对应或类似的事物,即存在“文化空缺”,直接翻译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采用音译法。音译法一般用于翻译人名、地名、独有的物质、社会、宗教文化术语等。《拜月亭》中有4个术语采用音译法。吕教授除了对社会文化术语“衙门”直接音译为“Yamen”、“叩头” 直接音译为“Koutou”外,对物质文化术语“粽子”作如下翻译Zongzi,(Pyramid-shaped dumplings wrapped with reed leaves, and strung together) 处理,对社会文化术语中的中国封建社会纪年法“天宝”译为“the period of Tianbao of the Tang Dynasty”;这样音译加阐释说明,不仅增加了目的语词汇、丰富了目的语文化,而且尽可能地告诉目的语读者“粽子”为何物、“天宝”为何年;因此,音译法不仅保留了源语文化风味,而且还能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有机会领略异域文化特色,是真正体现了以源语为中心的异化法。

直译法:指偏重于照顾原文字句的翻译方法(区别于“意译法”)。直译法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正如我国著名学者茅盾所说:“所谓的直译,浅显地说,是不改变原词原句,严格地来说,是要力争保持原作的精髓和风格。”惠宇也认为:如果翻译传递了原作的文化内涵、原作的语言形式和特色,那么它就是直译。《拜月亭》中有35个术语采用直译法。比如吕教授对物质文化术语“绣架”直译为“the embroidery frame”;对社会文化术语“儒生”、“忠”和“义”分别直译为“a scholar”、“loyalty”和“the sense of obligation”;对宗教文化术语“上天”和“庙”分别直译为“heaven”和“a temple”,用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原作的语言形式和特色,而且还保留了浓厚的源语文化风味,同时,还能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很好地实现了异化法。

意译法: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区别于“直译法”);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的方法 (区别于“音译法”)。正如刘重德所说:意译法是一种 “只有在译者不可能进行直译的时候和地方,并且在无法重现原作句式或修辞的情况下,主要传递原作意思和精神的补充手段”。惠宇也认为:如果翻译仅仅传递了内容但却失去了原作的语言形式和特色,那么它就是意译。《拜月亭》中有18个术语采用意译法。比如:吕教授对物质文化术语“日漏”意译为“a water clock”、对社会文化术语中的时间表达法“二更”和“三更”分别意译为“on the second night watch”和“on the third night watch”,对古代年龄表达法“而立”意译为“thirty years old”;对宗教文化术语“道”意译为“a code of honor”。这些术语在英语中无法重现,但吕教授采用了以目的语文化为依归的方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了它们的意思和精神。

替代法:Mona Baker 认为:替代法指的是用目的语词语替代源语词语,所指虽不同,但对目的语读者造成的影响与对源语读者造成的影响却相似。《拜月亭》中有1个术语采用替代法,那就是社会文化术语“《诗经》”,吕教授将它译为“The Book of Songs”。显然,他将英语中的“Songs”替代“诗”、将“Book”替代“经”。它们虽然所指不同,但给双方读者造成的影响相似。严格说来,替代法属于意译法的一种,它是用替代的方法将意思翻译出来的一种方法,替代的词语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因而理解起来容易,能留下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影响。显然,替代法也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依归的方法。

纵上所述,列表于下:《拜月亭》中58个文化术语的翻译方法统计表

在“目的论”指导下,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拜月亭》吕教授英译本中58个文化术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他主要采用了异化法(占67%),由此可知,他的主要翻译目的是借助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其中文化术语的翻译来弘扬和传播中国丰富而灿烂的文化,以此来满足英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愿望;鉴于他以归化法(占33%)作为必要补充,可以得出:吕教授也能忠诚于英语读者,并能考虑英语文本的可读性和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吕教授的这种有所侧重的有目的的灵活的翻译方法对中国译者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中文化术语的翻译很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吕炳洪:《拜月亭》(英汉对照),新世界出版社,2001。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Vermeer, Hans J. 2000.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Translational Ac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中国翻译》,2000.4。

[5]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惠宇:《“是直译,还是意译?”》,《外语教学》,1998.19。

[9]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韩慈红: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