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糖尿病足命名及分型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糖尿病足命名及分型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糖尿病足命名;分型

1 命名

糖尿病足作为诊所名词,是由Dakley于1956年首先在世界上提出。基于人们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理解,1972年Cateerall对糖尿病足(DF)的定义予以明确为,即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1999年5月在荷兰第三届国际糖尿病足会议上通过的《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定义为: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并发的足部病变比较复杂,因而分为不同的类型,1980年WHO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应把糖尿病并发的外周神经病变和单纯由于动脉阻塞性坏疽与糖尿病区别开来。但是,近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又广泛采用糖尿病坏疽这一诊断名词。在糖尿病坏疽众多的报道文献中,有些病变是单纯缺血性坏疽,有些病变并发外周神经功能障碍,或有感染并发,或二者兼而有之。显然,肢体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疽,是糖尿病坏疽这一诊断的核心。并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和)感染与否,只要有缺血性坏疽就可以作出糖尿病坏疽的诊断。但患者仅有缺血性临床表现而末到坏疽的程度,或者仅有缺血性溃疡,诊断较困难。糖尿病患者由于动脉闭塞(主动脉或微动脉)而引起的肢体缺血,是糖尿病和糖尿病坏疽的诊断基础。动脉供血不足而未出现坏疽的病变与糖尿病坏疽没有本质的差异。基于缺血程度的不同,有人提出,未出现坏疽的可以称为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那么,假如缺血症状不显,而与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是否需要区分,临床诊断又如何鉴别?总而言之,糖尿病足的病名过于笼统,而糖尿病坏疽针对性虽强,但又缺乏对整个疾病的概括,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未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范共识。因此可见,糖尿病足虽然为WHO所颁的病名,但仍然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对糖尿病坏疽,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等病名进行研究探讨,使病名更加科学规范。

至于中医病名,也在此简洁论述,糖尿病足中医诊断历来划在脱疽的范畴,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没有明显的组织破溃或局部改变,是否诊为脱疽,笔者一管之见,既然中医已经汲取了西医的糖尿病作为中医的诊断名词,不妨也将糖尿病足病名直接引进,勿需消渴脱疽之类病名,这样便于中西医统一规范,相互交流,与国际接

轨,有助于推动中医的学术走向世界。

2 分型

糖尿病足目前的分型比较混乱,首先是糖尿病足与坏疽经常概念混淆不清,分型亦较含糊。西医比较权威的是将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分为缺血性和神经性。经典的分级方法为Wagner分级法。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评估糖尿病足分型与判断预告,又提出一些新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较为通用的是美国TEXAS大学糖尿病足分类方法。中医界的分型更是五彩缤纷,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李仕明提出的三类分型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想的,能准确的反映客观病情的临床分类方法。如何从中医辩证论治的实质,结合规代医学,创立出一套科学的分型,是根据肢体缺血程度,而且能反映出包括血液流变学、血液有形成份、血管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在内的机体应激状态等。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临床分型,不仅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中医的科研工作,形成一个公认的、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出如下分型 ,供同道参考,以为抛砖引玉之举。

2.1 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1型(肢体缺血代偿期) 患者常感觉肢体发凉,进而有间歇性跛行,这是糖尿病下肢缺血早期表现。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同之处在于此期多有明显的肢体麻木等感觉,这是糖尿病足肢体缺血症的一个特点,早期即并发缺血性神经炎。

2.2 糖尿病性动脉闭塞2型 (缺血失代偿期) 当病变进展,致间歇性跛行距离日益缩短,直至休息时也发生疼痛,称之为静息痛。疼痛大多局限在足趾远端,夜间尤重,卧位时加剧,下肢垂下后有所缓解,此为病程中期。患者常伴有肢体皮色苍白或紫绀,明显的皮温下降。有些患者以肢体冰凉为突出表现,而肢体痛觉可缺失,形成糖尿病无痛足。

2.3 糖尿病坏疽(坏死期) 是本病的严重表现,也是患者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虽同为肢体坏疽,但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开始有的患者仅是足部溃疡长期不愈,进而发展为坏疽。病因上可分为缺血性坏疽和感染性坏疽,从临床表现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