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部低级对话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部低级对话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蒋公的面子》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导演,该校本科生温方伊编剧的一部舞台剧作品,作为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献礼剧首演剧目,先后在一些省市巡演数十场。导演曾在多种场合论述此剧,将其作为戏剧文体的经典文本与现代偏重剧场性因素的戏剧文本加以区分,前者重视戏剧文本的文学性、后者注重其剧场性,而文学性成分里主要包含文本的情节、语言、思想等元素,尤以情节为重。导演曾组织过该校的研究生探讨此剧的情节,得出它是一部情节剧的结论。而《蒋》剧通篇只见三人坐在一个地方相互斗嘴、扯淡,从学理的层面、戏剧艺术编剧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核,该剧实则是一部低级话剧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情节的定义。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摹仿”即“创新”、“创造”、“创作”,故情节就是创作行动。戏剧正是以“行动中的人”为摹仿对象、“再现/扮演”为摹仿方式、“言语、唱段”为摹仿媒介的艺术样式。《蒋》剧中三位教授身处时代的一间破屋子里,他们回忆是否参加了几十年前的蒋公晚宴,剧中人物没有任何行动。亚式的“行动”必须是当下的、现在进行时的。情节是对人物当下行动的摹仿,当下是静止的,情节也就是静止的,三位教授现在进行时空里没有做任何事,时间轴上永远都只是一个点。

而亚里士多德对情节的论述,认为情节整一包含以下几点内涵:1、单一性,悲剧只能有一个情节,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2、完整性,行动必须是完整的,主人公须完成行动目的;3、复杂性,简单悲剧只是对一个行动的有序排列,复杂悲剧要求在这一个行动序列中有“突转”和“发现”。

《蒋》剧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吗?显然不是!该剧中三人各有各的“行动”:时教授的行动目的是解决桂林之书一事,可他做的只是说服卞、夏二人帮他向蒋公进言;夏教授的行动目的是为吃火腿,可他做的仅是说服卞让蒋公更改宴请人身份;卞的行动目的是让时、夏二人与他一块去参加蒋公宴会,可他做的仅仅是说服二人。三个“行动”的执行都是说服对方以达到自己的行动目的,而没有真正地去做事以达成目的,所以这三人仅有了动机,而没有行动!行动不是靠动嘴“说服”,而需要人物去不断“做事”。

《蒋》剧的情节是完整的吗?当然不是!时教授解决了桂林之书一事吗?不知道。夏教授吃成火腿了吗?不知道。卞教授说服时、夏二人参加蒋公宴会了吗?还是不知道。三人是否完成了各自的行动目的,仍然是未知数。

《蒋》剧是亚式的简单剧还是复杂剧?都不是!亚式要求全剧只能有一个行动,复杂剧只是在这个行动中有“突转”、“发现” 因素,比如《俄狄浦斯王》中报信人前来让俄狄浦斯回国做王,因先王波吕玻斯已寿终,俄狄浦斯却害怕杀父娶母的神预不敢回去,于是报信人为了打消俄狄浦斯娶母为妻的心理而道出了他的身世,此事是影响全剧行动的“突转事件”;牧人前来,与报信人当场对质,俄狄浦斯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此为“发现事件”。《蒋》剧三人各有各的行动,绝不只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所以压根不在亚式讨论的情节范围内,尽管它也有“发现”,可这里的“发现”压根不是亚式属性的“发现”。

有人说《蒋》剧模仿了舞台剧《哥本哈根》。《哥》剧是不折不扣的布莱希特式戏剧,波尔、海森堡、波尔太太三个亡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转换时空和人物身份。三个亡魂为了弄清当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先后四次再现当年的会见情景,可结果都陷入迷雾。角色瞬间由亡魂转换成活人去再现过去时空里的会见场面,又瞬间由活人转换成演员自己(或亡魂)来评价(或抒情)哥本哈根会见给当今世界造成的影响。时空也是在“现在—过去”间自由交换。《蒋》剧美学上更接近这种布莱希特式戏剧,但它绝对不是布莱希特式戏剧。它只有对话,没有行动,也没有布氏的叙述。布氏戏剧是“再现—叙述”、“演员—角色”、“过去—现在—未来”自由转换的文体形式,《蒋》剧显然没有这些元素!有人会反问,难道戏与民国戏相互切换不是“现在—过去”的自由转换吗?当然不是!布氏戏剧所有元素的转换都是在同一个表演区、同一拨演员身上瞬间完成,而不是像《蒋》剧那样用两个表演区、两拨演员写实地、呆板地将“现在—过去”切换。

“话剧”是清末民初国内做新剧的艺术家们对西方19世纪写实情节剧的肤浅理解而造成的误译。洪深等人仅看到写实情节剧的形式是人物间的对话,有别于传统歌舞艺术的戏曲样式,为了区分新旧戏剧形式,草率将易卜生式戏剧命名为“话剧”,而没有看到易式戏剧的本质是人物的行动。比如《雷雨》几个小时的情节讲述了一个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其碍于舞台上转场不便,将人物固定在一个时空再现最为激烈的行动部分,暗场戏通过人物间的对话交代清楚,所以“话剧”中的“话”必须要有行动性,要能引发事件、促进角色上下场、揭示人物关系等,而不仅是角色的自我陈述。《蒋》剧就是肤浅的“话剧”练手之作,是角色间不停地对话来完成叙事的。《蒋》剧在美学上是对“话剧”的错误理解,它在执行中是对布莱希特式戏剧的皮毛认识,它就是这么一个糊涂的、混淆的低级作品。

作者简介:

曹敬辉(1986-),南京大学硕士,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