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美交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以其独特的形象性、情感激励性、自由创造性而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立美”,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显现教育过程本身的美,其具体目标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关注人的综合素质,但求完善人的理想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形成,并为此服务,通过构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达到师生的互教互学、乐教乐学,并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主体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谐实施的核心,为了达到可操作性的目的,把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细致地实施。
一、启动――激趣
1.激发生活的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调动他们学习欲望的最有效办法,一是激趣、二是激情。有道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活跃、敏捷,最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也最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2.追求生活的美
对于如何寻找美、追求美,人们苦于思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在于人的发现,这里的发现也就是寻找生活中的美。生活是立体的、多角度的、千姿百态的,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发现的美也不同。学生徜徉在生活中间,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处于单纯的、朦胧的了解,所观察、体悟生活还处于表面和近于“熟视无睹”,这是当今人们生活状态所决定的,也就是独生子女现状和“家长承包制”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让学生追求生活的美,迫切需要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家长作为他们生活的指导者,需要给生活注入一种“新鲜氧”,让他们嗅出生活的“清新”;给生活增添一抹色彩,让他们看出生活的美丽:给生活营造一种乐趣,让他们品尝生活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之中,观察生活的各种变化,引发对生活各种思考,充分调动自身潜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追求生活的美。
所以为了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课末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与些同时,教师还注意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未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激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方法,如以知激情,以新激情,以动激情,以题激情,以趣激情,直观激情,争论激情等,为推动“师生和谐的互动”的落实奠定好基础。
二、互动――民主平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的劳动。”老师领悟会出这种道理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在班级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打破了界限,平等和谐地共同学习,互相影响,师生之间教者、述者、问者、学者、听者、思者、调节者、组织者的角色经常互换,形成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潜能。
爱因斯坦曾说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实践中,教师运用能引发互动的有效办法――组织讨论,如《花蝴蝶》一课让学生收集有关蝴蝶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收获多?有何感受?你认为蝴蝶有哪些特征?你想怎样设计?这样讨论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相互讨论,相互评价,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的内在动力,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和评价,使每个学生个体都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流、思维潜质得到充分的展示,另一方面,在生生间、师生间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中,他们互相倾听、互相反馈、互相激励,在相互碰撞中使思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使课堂的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学习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促进――搭设跳板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常常会遇到障碍和矛盾,为了使他们动起来,教师充分发展主导作用,及时地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教师们遵循“不悱不发”的原则,相机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举一反三,通过点拨,优秀生的求知欲再度被引向更高层次;一般学生也会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驰骋的天地,不怕思维出格。对待学困生,都是更多方面,多角度提供机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四、自动――动力定势
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师生和谐互动追求的目标。学生要达到“自动”的层次,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长期反复磨练方能逐步形成。所以教师要有恒心、要有耐心。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要敢想敢说,努力培养学生自说、自练、自学、自演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做,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优化教学模式中的“师控”行为,增加学生主体的“自控”,借用直观,巧设媒体,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设想,主动生疑,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在不同的表现过程中,不断感悟和丰富自己的观点和学习体会。如《美丽的动物花纹》一课,在欣赏作品时,根据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及时提问加以启示;
这幅画是什么样的画?你都发现了什么?
这幅画使用了哪些装饰方法?有什么不同感受?
这幅画用了哪些绘画图案?如果是你画你打算怎样设计?
通过自觉感性认识,和教师对问题的提出与启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阶段。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空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入情入境;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以激活思维;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以疑促思,以思释疑,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沿着自动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难点让学生突破的境界。
五、评价――烙印自信
著名教育学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地,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我们力求做到,只要发现学生的“星星之火”,就“煽风点火”,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冷漠、训斥、责骂、挖苦、贬低、侮辱等拙劣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鼓励、信任、理解和赏识,不让失败在学生心中永远“定格”。
例如《美丽的动物花纹》一课,学生满怀信心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这时教师是让学生展示作品还是按某种标准去评价作品呢?我选择了展示,并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剪纸作品,如:创新奖――蝴蝶图案、进步奖――幸运星、鼓励奖――小金鱼等等。各富有含义,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相互评价,在评价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自信中展示风采……
在美术教学中,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学姿态自然、大方、适度、得体,给学生以稳重但不呆板,潇洒但不做作,文静但不孤傲,幽默但不庸俗的感觉。这样做,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而且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起到感化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应将完善人的素质作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提倡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生活,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稳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