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窑薪传 青瓷增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窑薪传 青瓷增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7月7日,酷暑中的宁波,迎来了本土瓷器制作、收藏的一件盛事: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举行专场拍卖会,运用刻花、跳刀、填釉等创新工艺制作的《卷叶牡丹瓶》、将传统器型与现代图案相结合的《茶花圆腹瓶》等40件作品受到了各地瓷器藏家的追捧。

举办当代艺术家青瓷作品专场拍卖会,在浙江乃至全国尚无先例,然而,施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有她自己的理由和信心,她说:“越窑青瓷尤其是秘色瓷,千余年来因为独特的魅力而享誉世界。要让越窑青瓷焕发生机,必须有新的作品,而且必须获得市场的认可。”

施珍成功了!当天,施珍亲手烧制的50件越窑青瓷作品拍出七成。为了这一天,施珍已在上林湖畔努力了10余年。

断烧千年,上林湖秘色瓷成谜

古人曰:“越州有湖,名上林,湖畔有窑,名越窑。”

越窑是浙江东部地区瓷窑的统称,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打开史籍,我们获知:

唐代上林湖有窑场81处,至五代北宋时,增到一百余处,那时窑场林立,产品丰富多彩,产瓷数量巨大,成为越窑的中心产地,朝廷率先在这一古瓷都设“贡窑”,并“置官监窑”烧制秘色瓷,其产品与金银器、宝器、丝绸珍品并列,上林湖越窑于是成为全国青瓷名窑之首。陶瓷界认定,瓷器的成熟期是从东汉开始,之前的叫原始瓷,到了东汉,原始青瓷才完成向青瓷的过渡,而这一重要变化,便是在上林湖越窑完成的。

上林湖越窑秘色瓷器,是上林湖天地精华的独特产物,更是上林窑工智慧的结晶。它的精美,体现了广大窑工对制瓷技艺的执著追求,并赢得了诗人们的赞美之声。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便是对秘色瓷绝代吟咏。但五代诗人徐夤心犹不甘,他在一首《贡馀秘色茶盏》诗中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把秘色瓷的釉色描绘得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秘色瓷中,釉色是以青绿或湖绿为上,这从出土文物中也可印证,如唐代菱形花口碗、莲花式碗、八棱净水瓶、喇叭口执壶、釉盒、盏托、水注等都是以釉而取胜的上上佳品。

“在古代,几乎要花一年时间才烧一窑瓷器,成品率很低,好东西都进贡了,差的就砸碎在湖边了。 ”施珍对于这段历史最熟悉不过了。她遥指波光粼粼的上林湖,当年,环湖周围有青瓷窑址120多处,终日炉火不断,何等壮观。据史料记载,五代期间,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越窑青瓷精品就超过了14万件。

然而到了北宋末、南宋初,上林湖越窑青瓷在经过了自唐代晚期至北宋初期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之后,开始衰退,延续到南宋初后,越窑停烧。

留世的秘色瓷极少,赞美秘色瓷的诗词林林总总,世人却难见秘色瓷。

直至1987年,陕西扶风县一场大雨冲开法门寺地宫,里面深藏着春水般澄澈的13件“秘色瓷”。拂去厚厚尘埃,它们清晰解答了一千多年来关于“何为秘色”的猜想。而瓷器底部小小一方 “上林湖供”字样,又把再造“秘色”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宁波慈溪上林湖畔薪传者的肩上。

十年钻研,发愤再现千峰翠色

出身于陶瓷美术世家的施珍,自幼酷爱传统艺术和古越文化,对上林湖畔的“文明碎片”格外着迷。施珍16岁便跟着她的三爷爷 —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施于人教授,远赴景德镇学习陶瓷艺术,随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她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

施珍漂亮、聪颖、干练,一头短发映衬着闪亮的眼睛。陶瓷世家、专业科班出身,又经国外深造,有着如此深厚艺术修养的施珍,大家都料定她笃定会像爷爷一样走上学院讲堂,待在实验室里研究或搞艺术创作。可2000年学成归国后的施珍却力排众议,回到宁波慈溪上林湖畔。她租住在一间简陋的厂房里,干起了当年越窑窑工们的活计 —烧窑制瓷。

“也许,那片满载‘秘色再现’梦想的碎瓷,恰好被我捡着了吧! ”施珍总这样回答别人的不解。她静静守在千年越窑畔,潜心等待“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那一刻。

“烧了一千年,停了一千年。 ”这就是施珍来到上林湖前,越窑全部的历史故事。

2001年,上林湖畔有了新故事。

“天下瓷器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为何只有上林湖才能烧出最好的瓷器,关键在于这方水土。 ”施珍抱定自己想法,想要烧出原汁原味的青瓷,必须回到上林湖。

于是,上林湖畔多了一个虔诚研究青瓷的女子。

采土、淘洗、成形、修坯、涂釉、烧制等十多道工序,施珍从零开始。

“最大困难,在于秘色瓷存世太少。”施珍说道,作为当时皇家贡品的秘色瓷的诞生,是越窑青瓷在烧制中产生窑变现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

施珍把从上林湖边挑出来的一堆碎瓷片,与自己烧制的青瓷作品进行认真比对,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然后再思考怎样改进工艺流程。这是施珍一贯的做法。施珍曾专程来到浙江龙泉,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为师,学习陶瓷技艺。“龙泉青瓷已经破解了冰裂纹的秘密,我们越窑青瓷为何不能破解秘色瓷的秘密?”

施珍亲手点燃了千年越窑,经受着窑火熏燎的煎熬。“千峰翠色”是为秘色,冲破重重难关后,施珍烧出来的作品已相当接近秘色了,累计百余种越窑青瓷精品在她手上复活。她创作的龙纹刻花瓶,在“非遗薪传——浙瓷精品展”中,成为浙江四大名窑中唯一获得金奖的越窑青瓷。

推陈出新,妙手生花著新章

瘦瘦的瓶颈、圆鼓鼓的瓶身,古朴的越窑青瓷留在很多人脑海里的形象是单一的。

“虽然青瓷很美,但造型统一,颜色固定。几千年看下来,会让人有点腻味,特别是年轻人,喜欢时尚事物,仅是龙凤造型已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同为年轻人的施珍,也看腻了。于是,她的青瓷里多了些“佐料”,也添了不少新技法。

“古代都是土窑,如今,我们则采用一些新工具、新机器。这几个是从国外引进的窑,烧制时温度均匀,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五六天就可烧一窑,产品很稳定。一般的礼品制作可以半机械化,一个石膏模子可做几十件,但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手工完成,独一无二。”

2008年宁波市政府授予施珍“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她的作品《上林随想》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施珍在越窑青花瓷的基础上,采用了现代绘画手法,既体现了古老越窑青花的韵味,又融入时尚创意元素。《上林随想》便是施珍独创的越窑青花艺术珍品。

毗邻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建起了慈溪上越陶艺研究所,施珍就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这里陈列着许多施珍的得意之作,有上百种之多,件件釉层柔和淡雅,匀润如玉,灵动清澈。令人惊讶的是,每件都有创新。古与今、中与外的技艺精华的糅合,形成了施珍作品“黄中带青、青中带黄”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施珍小心翼翼地从橱窗中捧出一件件自己精心创作的艺术珍品,边指点边介绍,新的越窑青瓷造型稳重端庄,釉色滋润典雅,装饰技法新颖多变,构图非常美观,从这些艺术品中能得到高雅的审美感觉。

越窑青花瓶《上林随想》施珍传承了越窑青花的技艺,该作品既体现了古老越窑青花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创意的艺术风格,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This vase by Shi Zhen is now in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Zhejiang Museum.

缠枝葵口瓶(左)缠枝纹草洗(右).其中缠枝葵口瓶获2012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金奖。 The two masterpieces won Shi Zhen a gold medal at 2012 China Arts and Crafts Expo in Hangzhou.

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造型比一般青瓷大很多的“卷叶牡丹瓶”,瓶身上凹凸的花纹填上了深沉的釉色,这是采用了韩国的填釉工艺。一个“跳刀金鱼双耳瓶”取材于唐代纹草双耳瓶,运用跳刀工艺,把瓶耳换成了两条金鱼,活泼而灵动。另一个“牡丹梅瓶”周身则用上了国外雕刻常用的浮雕手法,立体感极强。

眼见着摆在面前的一件件青瓷艺术精品,我已是肃然起敬,这一抔抔黄土,竟能演绎出如此异彩纷呈的青瓷世界。

在这些珍品中,我还见到一抹艳丽的青色。一个盆子用青色泼墨作画,取名“春江水暖”。“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烧制的青花瓷系列,越窑青瓷和传统青花元素相结合,演绎‘当代越窑青花瓷’。”施珍告诉我们,三年前,这个大胆的设想被列为宁波市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施珍更想把青花瓷产业化。她的创作开发团队,已招集六位资深老员工,开始承接高端礼品制作。他们每个月要烧两至三窑,但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来说,人员仍感不足,规模仍是“小作坊”。

传承越窑文明,弘扬青瓷文化。施珍的目标是让越窑青瓷重新走向世界,有着“美妙动听故事”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开发潜力巨大,施珍续写的故事,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