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斗牛引发的汉字联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斗牛引发的汉字联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班牙是流行斗牛的。一个斗牛士用一匹红布激怒一头健壮的公牛,用梭镖和剑慢慢戏弄牛、杀死牛,场面比较惊险、刺激、血腥、残忍。

中国也有斗牛,和西班牙不同。在南方的贵州等地,冬天农闲季节,让两头公水牛互相打斗,决定胜负。农民作壁上观,哈哈大笑。

中国总共有三种牛:黄牛、水牛、牦牛。黄牛主要生活在北方,水牛主要生活在南方,牦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这种分布与气候紧密相关。

殷商时代的黄河流域是亚热带气候,从出土的动物化石和甲骨文字形、原始图案判定,殷商人民也是饲养水牛的。水牛力气很大,但是公水牛的脾气很不好。一不小心,两头健壮的公牛碰到一块儿,就眼睛发红,只顾低下脑袋打架,西南官话方言称之为“抵脑”。四角相碰,嘭嘭直响,半亩大的地面都在颤动。有时牛角被斗断,有时牛眼睛被戳瞎,非要有一头牛失败落荒而逃才罢休,失败者有时甚至当场毙命。

平时农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养肥的牛把力气都放在搏斗上,肯定要制止。可是牛的力气大,打起架来又不要命,人根本拉不动,也不敢拉。有人力气大,用大棒狠狠地把牛打开。有人很聪明,把燃烧的草团扔在牛脑袋上,把它们烧开。(这也是《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破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里面哪吒火烧牛魔王的原型。)

现在想想,古代的牛肯定更加不听话,给牛劝架应该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汉字特殊具有的象形性让我们可以尝试着从汉字里找出有关“斗牛”的痕迹。

首先想到的一个字是“交”。有人说,“交”古成“”,是指人两手伸平,两只脚绊在一起,表示摔跤了,是“跤”的本字。个人认为,“交”字的原始写法应该是“”,上面是一个倒写的“牛”字,下面一把叉表示牛角交叉,代表两头公牛正在打架。

《说文解字》上解释“交”:“交,爻也。”可见“爻”是“交”的异体字,直接表示四只牛角叉在一起。(当然,这也并不否认从另一个意义角度上,“爻”也可以是一种八卦符号,爻卦。)

西南官话方言里面有个词“解交”,意思是“劝架”,原来的意义应该是“给公牛劝架”。其他方言里面也有叫“开交”的。普通话里面有成语“不可开交”,表示劝架无效。

我们再来看这个“解”字,有人根据“庖丁解牛”认为它的本义就是“解剖”,其实错了,这个意义还不够原始。“解”字由“角”“分(省写为刀)”“牛”组成,再明白不过了,就是给公牛劝架。牛角是非常坚硬的,用刀去砍牛角那是想把刀砍缺。农村里面砍牛角都是用的斧头,而且是大斧头。况且“解”还有个异体字“”,表示“给公羊劝架”,公羊也很好斗。(中国古代养的羊一般是山羊,从甲骨文字形可以证明。)

由于“交”和“爻”在这个意义上通用,我们可以理解古书上“驳”为什么常常写成“”,“较”为什么有时写成“爻”。

由于“交”和“爻”的本义是“公牛打架”,那么以它们为基础构成的新字往往带有“争斗”“混乱”“复杂”“交错”的意义。例如:

“驳”,本义是“毛色不纯的马”。后来又产生“斑驳、杂乱、批驳”等引申假借意义。

“校”,本义就是“用大棒痛打争斗的公牛”,“犯而不校”(《论语・泰伯》),就是证明。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计较”,当然已经是引申意义了。

“肴”,本义就是“几种肉的综合”,往往是蒸熟的猪肉、牛肉、羊肉,切成片堆在一起。河南、山东菜谱里面现在还有这道菜。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做熟的鱼肉”,应该是稍后的引申义。

“较”,本义就是“战车之间的互斗”,引申为“战车”。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流行了一千年左右的车战。中国象棋里面也是“车”最厉害。因为一辆战车前面十六只马蹄,上面两个战斗员拿着刀箭戈矛,更可怕的是车的轮轴(“毂”)上面都安装尖刃。这种旋转的尖刃对步兵来说简直是绞肉机,还可以破坏敌人的战车。屈原《楚辞・国殇》里面说“车错毂兮短兵接”,“错”,金属尖刃互相摩擦也,这句诗就是车战的真实写照。

“效”,本义就是“用棒子去打互相争斗的公牛”,这样才有明显的效果。

“狡”,本意就是“健壮、粗暴”。因为能够互相争斗的公牛,一般都非常健壮,打起架非常粗暴。“狡猾”那是后起的意义。

下面再来谈几个相关的汉字。

“抵”,古代通常写作“”或者“”,就是“公牛用角抵触”的意思。“羝”,同理,表示“公羊用角抵触”,后来代指“公羊”。古代有一种运动――角抵,类似于今天的摔跤,其起源就是模仿公牛的争斗。

“”,异体字直接写成“”,同样表示“公牛用角抵触”的意思。“蜀”是音符。

“牾”,也表示“公牛用角抵触”。直到今天,西南地区的人们还说“某某人被牛牾了”,意思是“某某人被牛顶撞而受伤了”。“午”的甲骨文的字形像“8”,表示丝绳缠绕在一起,其实这是“五”的原始写法。现在的“午”,其实就是借用的“牛”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忤”“迕”“牾”是同源字,都来源于“午”,也可以说来源于“牛”。这也可以解释“端午”为什么又叫“端五”。古代还有杀死五月初五出生的小孩儿的习惯。五月初五,“五二”也。“五二”者,“忤逆”也,所以传说这天出生的孩子将来会杀父弑母。当然,这是愚昧迷信。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世界上罕见的生命力旺盛的象形文字,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经典汉字就是一幅精彩的历史图画。进行汉字研究,不能一味钻故纸堆,应该搞调查研究,收集考古资料和民间文化资料。因为汉字来源于实际,也应用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