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古诗词教学弥漫诗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古诗词教学弥漫诗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诗词,是前人倾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教师,作为教授者,应引领学生驰骋于古人的时代,谛听他们的心灵。但遗憾的是,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讲授者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诗词中唯美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已经被功利化的讲授和背诵所替代,在各门功课的重压下,中学诗词的学习渐入荒原绝境。

笔者曾在南通市某一中学初三某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有25%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抱着所谓的态度,仅有5%的学生是怀着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来学习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学教师怎样才能不被考试所束缚,穿越时空,走进去,再走出来,利用日常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徜徉于古典诗词诗意的乐园中呢?

笔者以范仲淹的《渔家傲》为例,诠释了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诗意渗透。原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诗意的酝酿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课前,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搜索工具,查阅诗人背景知识,使课堂学习建立在课前的宏观把握上。

在上课前,我就给出了以下预习题:我所了解的范仲淹。

铃声响起,上课。学生们有备而来,在预习成果交流这一环节中发言非常踊跃,他们普遍查阅了范仲淹有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诸多资料:“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甚至还有细心的同学查阅到了范堤与江苏的关系:“范堤,是指范公堤,为北宋范仲淹所筑。在江苏苏北沿海,长江口北面,北起阜宁,南到启东吕四,全长大约300公里……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涯忆范公……”

这一阶段的成果交流,使我们走进了北宋,初步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风采,一股敬意在内心升腾,莽莽时空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不再遥远。

二、诗意的生成

1.涵泳。品读诗词,犹如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诵读诗词,是借今人之口言古人之情。教师范读,是教师文学素养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声音、表情、动作吸引学生,把自身对诗词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情境。

本节课范读时用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作为背景音乐,急缓顿挫的曲乐和教师的深情演绎相映生辉,一股凄怆之气、豪壮之气、沉雄之气、阔大之气席卷全场……

音乐乍停,短暂的沉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范读进行点评。生评师,这是一项有挑战的课堂互动。

生:老师,您的范读节奏感很好,我自己读时老找不到感觉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现在有感觉了。

师:很好,那么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生朗诵。)

生:老师,您的朗读的确很动听,但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师:特别希望听取。

生:老师,您的声音有些柔弱,温婉有余,力度有些不够,和词的意境相比,气场弱了些。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自己也意识到了,正在努力中。

这一段随性点评中,学生从节奏、情感、字音、意境等角度对教师的范读“评头论足”,老师再适时归纳总结朗诵的要素,而后学生进入自由诵读阶段。声情并茂的诵读,挥洒得体的神情动作,诗之意悄然而生。

2.创造。在古诗词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多讲授者往往对诗词赏析类的题目进行所谓的归类,表面上是走了一种捷径,实际使学生的赏析能力变得肤浅,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在本堂课中,讲授者先要求学生将词有的意象圈画出来:“塞下、秋、雁、边声、干嶂、孤城”,这是北宋时期军情紧急的边塞特有的秋景。圈画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意象、描述画面。这些画面,极写边地之荒凉。古诗词语言分析的同时也是一个诗意化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达到诗意的生成。

有学生这样写道:“瑟瑟秋风中隐约传来凄厉紧急的号角,战争一触即发。南飞的大雁凌乱了行伍却毫倦意。血红的斜阳中,层峦叠嶂,唯有孤城一座,城门紧闭……”又有学生这样写道:“满地的白霜啊,那是我思乡的白发;浊酒一杯啊,那是我想家的泪花。拔出我的青铜剑,却斩不断催人泪的悠悠羌管。试问匆匆南归的大雁,你归,我能归否?”

以上学生的描写看似只是一个小作文训练,其深层次却是一种亲历其境的体会,以诗意的感悟促成诗意的生成,以此身进彼境,才有以此心悟彼情的蓄积。学生们在这种言语学习和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精神活动,语言和相应的精神内涵在他们的心灵中同构共生了。这些描写是孩子们对诗句所含形象和情境的内悟,让诗词真正地内化到他们的心灵中去了!

三、诗意的挖掘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商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情感,是一首诗词的生命,学生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词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词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词所构筑的诗意殿堂。在古典诗词中,思念家乡、怀旧惜别、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往往是数文人墨客内心的纠结。

在《渔家傲》创作的背后,是“北宋王朝的腐败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则采取守势。范仲淹提出一些正确的建议都未被采纳,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当屏幕打出以上文字时,学生的表情变得凝重了。此刻,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资料、结合文中字词,深入分析词中透露的某一种情感。结合诗词中个别字词进行分析,对文本的把握提出高层次要求,这对学生组织语言、诗化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杆。

有学生这样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我从浊中看到了边塞的风沙使家乡的美酒不再清醇,看到了词人老泪纵横、滴人酒杯的辛酸一刻。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词人功业未建、思念家乡的悲情。”又有学生这样分析:“燕然未勒归计,燕然山上没有刻下我的赫赫功名,归家望。我在其强烈的思乡背后看到了他更强烈的爱国之心。”

一段话是哲理和智慧的闪光,是理性和情感的升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学生通过语言的提炼,已融入了此境此景此情,挖掘到了词人内心的深情。

四、诗意的延展

吹尽黄沙始到金,古典诗词的讲授要有一个既意韵未尽又深刻见底的拓展过程。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教师此时展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有关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再引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诗词之间的迁移,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学生就能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而豁然顿晤:

悲,却不为自己的得失而悲忧,缘于对国家而对人民的大爱。论是早生华发的苏轼,还是洒下英雄泪的辛弃疾,都是“爱”奠定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灵魂的高度,都是“爱”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此刻的课堂,声胜有声!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课堂是弥漫诗意、品味诗韵的馥郁玫瑰园。诗意的酝酿、生成、挖掘、延展,短短45分钟的课堂,就是一次和诗词作者的精神会晤,是对那个时代的虔诚拜谒。

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奠定良好的古诗词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薄发,带领学生参透诗词的意韵,提升“教”与“学”的品味,让诗意的芳香弥漫中学古诗词的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