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柴芳幽:做过才知不后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柴芳幽:做过才知不后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突然有一件事让他受到了震动。一位在公司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退休了,退休金是工资的80%--40几元钱。柴芳幽联想到了自己,难道也要像老师傅这样过一辈子?

干什么才能挣到钱?

1984年,医药专业毕业的柴芳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医药公司工作。这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他每月的工资是52元,许多老师傅也挣不过他。本来以为会在这里干上一辈子的柴芳幽,突然有一件事让他受到了震动。一位在公司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退休了,退休金是工资的80%--40几元钱。柴芳幽联想到了自己,难道也要像老师傅这样过一辈子?不!年轻而不安分的柴芳幽决心走出去了,尽管来自各方的反对之声很多。

1986年,自动离职的柴芳幽和几个朋友在中关村干起了电脑销售,这次,他的月薪是500元。通过当时正在深圳进行电脑相关课题研究的父亲,他能够方便地进货,这是一个不小的优势。柴芳幽知道自己离开国营单位的举动意味着什么,他刻苦地学习电脑方面的知识,希望在这一行站住脚。但越学习他越发现,这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自己半路出家,很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这是一个由技术优势决定生存空间的领域,好象不是我的归宿",踏踏实实地在电脑公司干了一年后,柴芳幽又出来了。

工作后这几年的经历让柴芳幽成熟了,当他再一次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时更添了几分踏实。"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一份愿意投入的工作,并以之维持生计,那是最好的",科班出身的柴芳幽心中始终无法泯灭的专业情结又把他拉回了医药这个老本行。柴芳幽想起了开一个药店,他曾经专门学过一段时间工商管理,一年的电脑公司经历又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他深知国营药店的劣势,在竞争上他不会吃亏。同时,医药是个社会认可度很高的行业,只要大家认可,别人说什么也没用。

第一个吃螃蟹

于是,柴芳幽翻开了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法》为自己开药店寻找法律上的依据。当时的《药政法》规定,医药生产企业一定要是国有制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可以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制,而对医药零售企业,《药政法》只从经营条件、场地、专业人员数量等要件上作了规定,没有所有制身份的限制!柴芳幽心里有底了,药店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勾画了出来。

柴芳幽说,当时开药店没有想到要当老板,赚大钱,而只是要为了生存,为了不闲着。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考验。为了符合《药政法》关于经营场所的要求,他先花了1万5千元租下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然后才能去申请执照。由于没有个体药店的先例,主管部门感到很为难,审批手续烦琐,时间一拖再拖,柴芳幽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才最终拿到那张营业执照,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药店还没有开张,他已经先花去了2万多。钱花光了,只好再借。

1998年8月,芳雪药店开张了,第一天的营业额是3毛8分钱,一位去颐和园的过路游客在药店买了10片去疼片。"政府怎么能让个体开药店,简直是拿人民的生命安全开玩笑。"这种议论让柴芳幽感觉比直接指责他还难以接受,群众不认可的程度是他始料不及的。在市场经济刚刚开始的阶段,竞争是无序的,个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坑人骗人,无知野蛮。过去有句话叫"除了劫道的,就是卖药的",是说卖药的容易乘人之危,人们不敢到他这里来买药。

这种状况持续了半年,那半年是小小的体温计帮了柴芳幽的忙。那时是买不到体温计的,而柴芳幽通过在医药公司工作的老同学,搞到了几箱(每箱1440支),他以每支1.5元的价格销售体温计,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他把卖剩下的盒子堆在窗前,显示这里的"繁荣"。体温计维持了店里的经营,也让人们认识了柴芳幽,认识了芳雪药店。半年后,买药的人多了,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过程才是重要的

药店开张时只经营50多个品种,店员只有柴芳幽和母亲两个人。他当时的工作就是每天往前门的同仁堂跑去进货,当时的小公共司机几乎都认识他。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允许个体药店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大,芳雪药店的经营品种也逐渐达到了3000多种,后来,他又经营起了中草药。柴芳幽的真诚赢得了顾客,药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到1993年,柴芳幽还清了债务。

柴芳幽现在的店开在公交车站边上,这是他在西苑这块小地方的第4个店址,柴芳幽说这是他开店的一个"槛儿"。以前的3个店都在西苑里边,地理位置不好。现在的店址附近人流较多,但这里的房租很贵,在他租下此处的1993年,房租是每月3万元。是否搬过来让柴芳幽颇为踌躇了一阵子。如果搬过来效果好,不仅可以填补3万元房租的口子,甚至可以赢利,但如果效果不好,连租房的钱都收不回来,这对刚刚取得收支平衡的柴芳幽来说,将是一次在信心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为了想清楚这个问题,柴芳幽独自一个人跑到香山里呆了两天。思考的结果,他决定搬。他说当时正在播放的日本电视连续局《阿信》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阿信开店时说:"如果不行,就再回去洗衣服,没什么大不了的。"柴芳幽说:"如果不行就从头再来,我还年轻。"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他在新址旁的路口连续呆了一个星期观察每天的人流量。他感觉应该没问题,于是就横了横心搬了过来。事实证明,柴芳幽的判断没有错,搬过来后的销售情况不仅好,而且好得出乎意料,这一搬成了他事业的起点,药店茁壮地发展到今天。

另一种"微笑服务"

药店走上了正轨,使柴芳幽有精力进行内部机制的完善。他的药店从开始只有两人发展到现在有员工17人,管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他制订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而且他说到现在这套制度已经进行了4、5次大的修改。他要求员工做到微笑服务,并与员工们讨论到底什么是微笑服务。他认为,药店的"微笑服务"不是整天把笑容挂在脸上,如果遇上一个被病痛折磨得很痛苦的病人来买药时,你还对他笑显然不合适。微笑应该出现在顾客脸上,是顾客在吃过药消除病痛后发自内心的笑。有一种治牙疼的老药叫"失笑散",取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很丰富的医药知识。比如现在有30多种感冒药,顾客往往是凭感觉来买药,其实未必对路,这时销售人员的"指点"就很重要。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衡量药店服务好坏的关键。他翻了一下店员上学时用的医药教科书,发现里面还是十几年前的老内容,知识严重老化。现在药的种类越来越多,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于是,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成了这个个体药店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走自己的路

在经营思路上,柴芳幽曾想把药店做大后再开连锁。1996年前后是中国医药行业大发展的时期,那时,保健品的大行其道客观上促进了医药行业的繁荣,加上医保改革的推行和下海经商的增多,药店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医药管理一度比较混乱。但是,由于不愿动用一些"灰色手段",他开连锁的的愿望实现得并不顺利。他曾经想给药店带上一顶"红帽子"以争取开连锁店的便利,单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自己的店只能是自己的。当时没有趁势而上,现在已经没有了机会,但柴芳幽并不后悔,他把眼睛向前看:中国就要入世了,与国际接轨的新规定很快就会出台,开连锁药店的身份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他的处境会越来越好。

开连锁不成,柴芳幽把眼光放在了药店自身的多种经营上,他心中有精细的打算,要做品牌、做医疗器械,甚至想到了研制保健品。这么多好路子,相信柴芳幽一定会安排得妥妥贴贴,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是这个人最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