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不同种植方式玉米性状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行距,合理保持株距,增加单位面积有效株数,有利于提高有效果穗数,从而相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关键词 玉米;种植方式;性状;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22-01

为了促进玉米生产,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使玉米品种与栽培技术相配套,探讨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开展了本次试验,从而找出玉米合理的种植方式,为玉米生产服务[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试验地安排在枣阳市太平镇胡庄村,前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行株距50 cm×25 cm(旋播机模式)(A);行株距66 cm×25 cm(规程推荐模式)(B);行株距100 cm×33 cm(313模式,行距100 cm、株距33 cm,每穴3株)(C)。每小区面积30 m2,3次重复,随机排列。

1.3 试验实施

前茬作物小麦于5月29日收获。6月2日整地,底肥施绿满丰肥600 kg/hm2+碳铵750 kg/hm2。6月4日播种。播种后出苗前用90%乙草胺750 mL/hm2对水450 kg进行喷雾。在玉米拔节前后,叶龄8~9叶时,用玉健750 mL/hm2对水450 kg喷雾进行化学调控。玉米进入穗期阶段,叶龄在12叶时,开沟追施尿素30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整个生育期玉米病虫害共防治3次。7月7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900 mL/hm2+2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75 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治玉米螟及大斑病、小斑病。7月18日、7月31日,用5%氟虫氰乳油600 mL/hm2+2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75 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治玉米螟及玉米锈病、大叶斑病、小叶斑病、纹枯病。计算每个小区的实际株数、有效果穗数以及空秆株数,每个小区连续取20株进行考种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玉米于6月10日出苗,7月26日抽穗,9月17日成熟。全生育期106 d,3个处理间无明显差异。

2.2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果穗性状以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3个处理玉米均为马齿型,粒色黄色,穗粗、穗长、秃尖长、株高、总叶片数、穗位叶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B、处理C穗位高的差异显著。

2.3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C的小区实际株数、小区有效果穗数、空秆率最高,分别为318株、276穗、13.20%,处理A次之,处理B最小。对3个处理的百粒重和产量作方差分析可知,3个处理间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显著。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密度是形成高产的重要因素。土地空间布局合理,光能利用率高,植株长势旺,结棒均匀较大;在有效区间,株行距的合理配置是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因此,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行距,合理保持株距,增加单位面积有效株数,有利于提高有效果穗数,从而相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8]。

4 参考文献

[1] 杨克军,李明,李振华.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寒地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11):157-160.

[2] 王彩平.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3-4.

[3] 俞凤芳,曹熙敏,丁成方.种植方式对高产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576-1580.

[4] 郑威.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52-54.

[5] 王俊花,樊敬前,邵林生,等.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果穗性状、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8992-8993.

[6] 潘彬荣,岳高红,许立奎,等.栽培密度和施肥量对甜玉米金玉甜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8):9-11.

[7] 温日宇,郭耀东,刘建霞,等.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8):44-45.

[8] 王彩平.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