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该出手时方出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该出手时方出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笔者认为是教师提问的质量太差,学生无探究欲造成的。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要害处设问,寻找提问“触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目的性;问题“触点”

告别了课堂的“满堂灌”,现在不少语文课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则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准备时候,冷不丁冒出一个与课堂气氛不相一致的问题,搞得学生兴致索然——提问时机没看准。这些提问没有抓住课文的宗旨,学生跟着教师折腾,学生可能进入了紧张不安的氛围,但更多的是产生“大海捞针”式的渺茫感与“竹篮子打水”的无助状态,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教学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有效把握。“好鞍还得配给好马”,抓住抛出问题的契机即“触点”,时机抓准了,效果才会明显,否则就会对牛弹琴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知识存储,适时铺垫

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教学《范进中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那么,今天我们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来看,它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哪一方面呢?这样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已知走向未知,提问就有了落脚点。由“孔乙己”来分析范进,学生不感觉突兀,还可以使两个形象通过比较,形成有机联系。

二、关键之处设问,回归主题

所谓的关键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所谓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的地方。

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从三个关键处设问:

1.从“人数”入手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等字词,也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

2.从“事件”入手问,“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的精神境界”这个方面。

3.从评价的角度问:“愚公究竟笨不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把落实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上述三个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的主旨,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而精心设计出来的。

三、细微之处设问,以小见大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教师在问题设计时不能总在传统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术语上绕圈,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有时问其中的一个字词、一处标点却可以成为引领思考的“节骨眼”,让学生便捷地掌握全文的主旨。

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此处的 “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文章是用“朵”作为流星的量词否用错了?流星与花有有什么相似之处吗?由此可见,诗人对于流星的什么情感?这样从一个“朵”字入手,就使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情感与表达的独到之处。

四、“矛盾”处“点火”,释疑解惑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一自然段中“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和“确凿”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似乎表示相隔年代久远,而确凿说明印象深刻,说明百草园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五、文本核心处设问,回归主旨

课文是作者心灵或隐或显的表露,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媒介。王富仁教授曾说:“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我们问得最好,最后一定要回归到对文章情感主线的理解与把握上。像鲁迅先生的《药》是一篇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小说,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把文章的主题给串联起来:(1)请大家找一下文章中哪些名字表明了当时的时代特征?(2)请大家结合《故乡》的学习,说说辛亥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这样的问题打破了以往教学中零打碎敲的习惯,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探究的效益。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得好“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确,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恰当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丁丹群:有效提问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五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