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6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6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关节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退行性关节炎治疗效果。方法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将这些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甲组56例,乙组50例和丙组50例。对甲组实行玻璃酸钠注射与针灸推拿配合治疗,对乙组实行针灸治疗,对丙组实行针灸推拿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在治疗效果方面,甲组的有效率为96%,乙组为70%,丙组为82%,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和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关节腔;针灸推拿;退行性膝关节炎

在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容易患上退行性骨关节炎,其中又以退行性膝关节炎者居多。这类疾病非常常见,并且容易发作,难以治疗。目前中医已经对该类疾病有所研究,有针灸、针刺以及推拿等方法对退行性膝关节炎进行相关治疗[1]。本次实验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患,将这些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甲组56例,乙组50例和丙组50例。本次实验的所有病患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甲组有30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分布在30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1.3)岁。乙组有16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分布在32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1.9)岁。丙组有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分布在31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1)岁。三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甲组实行玻璃酸钠注射与针灸推拿配合治疗,对乙组实行针灸治疗,对丙组实行针灸推拿治疗。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首先病患需要仰卧在床上,将膝关节显露于外部,在其腘窝下放置一软垫,然后在髌骨的内侧或者外侧寻找到膝关节腔的间隙使用蓝药水做好标记。完成消毒工作后,对标记处进行注射,主要包括1ml灭菌注射用水、0.5ml利多卡因、1ml维生素B12等。注射完成后用创可贴将针眼封住。针灸推拿治疗:在太溪穴、阴阳陵泉血、曲泉穴以及足三里、鹤顶穴、梁丘等位置进行针灸,如果病患的疼痛较重,还可在其血海、关元以及阳陵泉等部位进行针灸。在针灸前需要使用酒精对穴位以及毫针进行消毒。推拿治疗:在太溪穴、阴阳陵泉血、曲泉穴以及足三里、鹤顶穴、梁丘等位置进行推拿,从髌骨的内侧开始向外推开,并用力按压穴位,多次搓擦,使膝关节出现温热的感觉。每天进行一次,每七天为一个疗程[2]。

1.3疗效标准见表1。

3讨论

在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容易患上退行性骨关节炎,其中又以退行性膝关节炎者居多。这类疾病非常常见,并且容易发作,难以治疗。目前中医已经对该类疾病有所研究,有针灸、针刺以及推拿等方法对退行性膝关节炎进行相关治疗。已有资料显示造成退行性膝关节的主要因素与性别、年龄以及职业和身体新陈代谢等情况有关系,肥胖者更加容易患此类疾病[3]。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为在髌骨的内侧或者外侧寻找到膝关节腔的间隙使用蓝药水做好标记。完成消毒工作后,对标记处进行注射,主要包括1ml灭菌注射用水、0.5ml利多卡因、1ml维生素B12等。针灸推拿治疗为在太溪穴、阴阳陵泉血、曲泉穴以及足三里、鹤顶穴、梁丘等位置进行针灸,如果病患的疼痛较重,还可在其血海、关元以及阳陵泉等部位进行针灸,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4]。推拿治疗为在太溪穴、阴阳陵泉血、曲泉穴以及足三里、鹤顶穴、梁丘等位置进行推拿,从髌骨的内侧开始向外推开,并用力按压穴位,多次搓擦,使膝关节出现温热的感觉,可以起到滑利关节等作用。在本次实验中将选取的156例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对甲组实行玻璃酸钠注射与针灸推拿配合治疗,对乙组实行针灸治疗,对丙组实行针灸推拿治疗。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治疗效果方面,甲组的有效率为96%,乙组为70%,丙组为82%,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和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永绅,汪崇琦,胡星荣,等.两种疗法对膝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36):3-4.

[2]陈普庆,蒲尚喜,张艳,等.温针灸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69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17-118.

[3]付大清,李继恩,张静.倒悬自重牵引配合针刺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36例[J].现代中医药,2012,32(6):33-34.

[4]张丽平.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5):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