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虚此生的平凡女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虚此生的平凡女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加拿大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斯通家史札记》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令读者仿佛与主人公一同走过了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本文通过对主人公黛西・古德威尔的形象分析,揭示了女主人公热爱生活的勇敢,面对艰辛的坚强和相信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卡罗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黛西・古德威尔;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21-02

卡罗尔・希尔兹一位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至今已出版了两本诗集、两部短篇小说和近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斯通家史札记》《斯旺》等。卡罗尔・希尔兹在其创作中常常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正如译者在代译序中写道,希尔兹认为“出生、爱情、死亡才是最原始的大情节。平凡的事情可以表现深刻的道理”。

《斯通家史札记》是一部令卡罗尔・希尔兹蜚声国际文坛的作品,不但在出版当年获得了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总督奖、英国布克奖,还于1996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在卡罗尔・希尔兹笔下,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黛西・古德威尔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经历,从儿时到年老时的内心感受,都获得了全面而深刻、独特而微妙地描绘。正如评论所说,“平凡中见伟大,淡朴中见深邃,这也许便是《斯通家史札记》这部小说的重要特点”。

本文主要对《斯通家史札记》的主人公黛西・古德威尔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分别从其热爱生活的勇敢、面对艰辛的坚强以及相信生活的智慧展开分析,从而揭示出黛西・古德威尔在面对生活和自己的人生时的宝贵品质,展现其不虚此行的人生。

一、热爱生活的勇敢

黛西・古德威尔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她和别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平淡和艰辛,但同时,她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因为她在经历一生中的种种考验之后,依然葆有热爱生活的勇气。

黛西的出生伴随着其母亲的离世,她由邻居弗莱特太太照养,实际上,黛西从小并未感受到太多来自父亲的关爱。由于弗莱特太太离开自己的丈夫,同时带走她负责照看的婴儿,黛西与做石匠的父亲一直未曾会面。但是,黛西并未由于这样而放弃以后生活的希望,也没有对父亲过度不理解。相反,在在姨妈弗莱特去世后,黛西将随父亲前往印第安纳州的卢布明顿。十一岁才真正第一次与父亲会面时,虽然仍是陌生和不习惯,但黛西鼓起勇气让父亲吻了一下。可见,黛西为了与父亲更熟悉和亲近所做的努力,她愿意跟随父亲去迎接新的生活。

黛西在自己的专栏里写过一句话,“美需要勇气,而勇气本身亦需要勇气”,这也正是她自我一直在践行的信条。黛西在年老生病时,仍然有勇气向往美丽。黛西凝视着床头镜中的自己,她每天早晨在里奇亚医生来查房之前,“总要用那枝小小的唇膏涂涂嘴唇,在鼻子两边扑点儿香粉”,一辈子没用过专业修甲师的黛西在病弱的晚年会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被修剪和描绘的美丽的指甲。这并不是虚荣,其实这也是黛西的勇气的体现,她并未因为年老和病弱而不修饰自己,而是因为内心的丰盈和自在,而更加努力去美好地活着。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有这样的描述,“黛西・古德威尔,由于历史变故、由于轻率、无知,且缺少机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从未享受下列刺激而富有挑战的事务与活动:作油画、滑雪、航海、日光浴、祖母绿宝石……莫斯科、马德里、集体心理治疗、身体按摩、饥饿、殊荣”等一个长长的举例。其实,这并不是黛西欠缺勇气。黛西因热爱生活而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的考验、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这之后,还是存在着许多未体验和未知的生活。但从黛西的人生经历和感受来看,可以发现她体验未知的勇气。她与朋友的旅行、她的阅读书单、她的长远规划,都是她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的体现。黛西的人生看似随遇而安、实际上,她在顺其自然中为自己争取了自我,当她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可以说“她尽己所能拥抱”,拥抱了她的整个人生的可能性。

二、面对艰辛的坚强

黛西・古德威尔的人生并未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平凡人,她安然地度过了千万个普通的日日夜夜,但同时,她也坚强地面对了生活的种种艰辛。

灰暗孤独的童年却未令黛西放弃生活的新可能,而是试图把握自己的生活。小时候未与自己的父亲会面过,直至十一岁,黛西童年时,其实生活在与世隔绝和巨大的空虚中,在和周围人的比对中,她发现自己正缺少了“真实性这一核心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黛西因被别人传染麻疹而生病躺在昏暗屋子里,“不管她什么时候醒来,她都觉得身体僵硬,加之无名的焦虑,致使她脑力下降”,而“个中原因,与她在人生的中途突然体尝到生活的空虚不无关系”。然而,黛西并没有深陷在这种孤寂中,她在自己的意识里唤醒自我、主导自己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正如文中所言,“她心里明白,如果她要抓住生活,不让它逝去,她就得拯救它”,黛西从未妥协,“她执意要让自己坚强起来”。这种想法,对于一个有着黛西般经历的女孩子来讲是不多见的,但同时又是非常宝贵的。

生活不容黛西・古德威尔去体会顺利和平和,但成年的黛西遇到生命中的无常和痛苦仍然坚持走下去。新婚的黛西就要面对的丈夫哈罗德在他们去德国蜜月期间却因酗酒而意外坠楼身亡这个事实。二十二岁,丧父于蜜月期间,黛西在别人眼中是个令人无比同情的角色,“无论她走到哪里,她人还没到,她的故事已先她而至,为她鸣锣开道,宣布她的到来,同时也抹杀了她真实的自我”,人们认为先后经历了丧母之痛和丧父之痛的黛西的心一定是碎的,并且不容分说地把怜悯降之于黛西,谈论着她的悲惨,却未曾体察到黛西的真实想法。黛西并不能去改变自己的遭遇,却选择了坦然接受和面对,选择了将自己的生活继续下去。

晚年的黛西・古德威尔经历了一段悲伤期,但她依然清醒地认清这悲伤也会过去,她选择了温和地接受和化解。在黛西五十九岁这一年,这个平时一向沉着并且冷静的人变得恍惚、情绪化、不与外界来往、睡眠少得可怜,整个人憔悴且极度地消沉。周围人也都试着解释黛西“迟来的哀伤症”。“悲哀在她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里流淌”,然而,她却丝毫未受影响,这正是因为黛西在之前所经历的生活艰辛中汲取了能量,她知道自己需要时间也会恢复,正是因为她把这些难以言说却确实存在的哀伤感受进行了化解和释怀,正是因为她知道,“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平滑、柔和,一切事情都会被接受和拒绝的熨斗熨平”。

三、相信生活的智慧

黛西・古德威尔这个普通人身上,有着相信生活的智慧。黛西即使在中年才有机会开始真正的工作却仍走近自我;即使孤寂一生,却仍发现美好;即使走过平凡而坎坷的生活,仍去选择相信生活和自己。

黛西的人生,因为她开始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自我不再是弯曲的,而开始有了更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在丈夫去世后,黛西在杂志社的邀请下,接替丈夫给《纪录者》杂志的园艺栏目写稿,并且因其园艺经验的丰富和生动而的表达而备受读者欢迎。读者们都愿意阅读专栏并且写信向“园艺技能女生”求教园艺培育方法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问候、赞美和致谢。黛西也因此,以“园艺技能女士”的笔名为该杂志写了整整九年的专栏。黛西多年园艺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于专栏写作独特的悟性,使她的自我,在园艺专栏这个领域生辉。黛西因为这份园艺专栏的工作,而更加充实,写作这件事对于她来说,是“改变了自己的方向,进入了自己真正的生活”。

黛西的一生是被孤寂笼罩着的,她因此感到痛苦、感到“怆然伤怀”,但黛西身上宝贵的是,她仍然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例如,在一个雪天,年幼的黛西曾“发现了一样美丽的东西,那是路上耀眼的彩虹”,并将彩虹指给了邻居家一个比她大的女孩子看,那女孩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咳,那只是油,是溅在路面上的一点儿油而已,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别人眼里溅在地上的油,在黛西眼里却是美丽的彩虹。可见,黛西并没有因为生活的不顺就失去发现美好的纯真。又如,黛西曾和侄女长途跋涉,来到奥克尼群岛,去走出孤独。在奥克尼,“她提出要充分利用这前所未有的好天气,于是便穿上新的棉布裙子和外套,脚蹬刚买来的那双旅游鞋,大胆地去了斯特罗姆尼斯以北的田野”,这一路,她还发现了“石南、红莓苔子、各种蓑衣草、还有小巧漂亮的苏格兰报春花”,面对如此景致,黛西喃喃自语道,“爱!柔情!勇气!”,“何处此言,连她自己也不得而知”,这些其实正是她内心所珍视的东西。年老的黛西,也仍愿意去探索、也仍然珍视着美、爱、柔情和勇气。也正是黛西一直对生活的相信,才使她发现别人不在意的“彩虹”,探索、欣赏难得的风景,流露真实而美好的感情。

黛西・古德威尔在生活的起起伏伏中安然地生活着,是因为她始终相信自己、相信生活。正如这样一段描述,“又到了夏天。她拾起一片草叶,用指甲将它割开一些,再用两个大拇指夹住,放在嘴里吹起来。是谁这么做给她看的,她现在已想不起来了。吹出这种悲哀的声音―如潜鸟的尖叫声―并不是什么难事。你越吹越好,一旦学会了,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和别人一样,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黛西的生命中,她对自己有一种不弃的信念,对生活有一份相信的智慧。从面对出生的丧母、父爱的缺失到新婚丧父、开始工作九年又痛失,从沉默不语的小女孩到掌管生活的妇女,再到苍老病弱和离开人世,黛西正是凭着对自己和生活的相信,走过了孤寂、幸福、悲伤、安逸,走过了平凡却伟大的一生。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黛西・古德威尔的形象分析,揭示了她在生活的孤寂面前,选择了鼓起勇气;在生活的无常面前,选择接受并坚持;在生活的起伏面前,选择了相信生活。从而,展现了黛西・古德威尔的宝贵品质及其度过的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榕.平凡者的奇迹:简评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2003(06).

[2]陈榕.卡罗尔・希尔兹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3(06).

[3]卡罗・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杨靖.卡罗尔・希尔兹与《斯通家史札记》[J].外国文学动态,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