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指南》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专家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指南》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专家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通过学习《指南》,相信大家会提高自己的认识,更新自己的理念,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去贯彻《指南》。下面,我们列了一些与语言领域相关的教学案例,并在案例后附上了专家的评讲。老师们可以在读完案例后,先不看专家的分析,而是自己想一想,这些老师的做法有哪些特别好、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仍然需要改进。然后,再对照专家的评讲,验证一下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

句式练习:“……来……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来……去”的句式说话。

2.培养自由表述的能力,能认真听、大胆说。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头饰若干(每人一个),藤圈一个。

2.将一个活动区布置成兔妈妈的家,桌上有书和茶杯若干,一个鱼缸(内有几条小鱼)。

活动过程:

1.教师扮兔妈妈,热情地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兔妈妈热情待客的行为。教师示范或启发幼儿用“跑来跑去”的句式来描述兔妈妈。

2.到兔妈妈家做客,兔妈妈招呼客人,要求小朋友用“……来……去”学说一句话。

(1)兔妈妈给客人倒水喝,可是水太热,兔妈妈想出了一个使水快速冷却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

(2)请小朋友观赏金鱼,引导幼儿说出: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3)请小朋友看书,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翻来翻去”(或“看来看去”“找来找去”等)才找到要找的图书。

(4)请小朋友看兔妈妈家墙上的画,引导幼儿用“……来……去”的句式描述画上的小动物的活动。如“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蹦来蹦去”“游来游去”等。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来……去”的句式。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幼儿最初说出的句子大多是不完整的,口头造句是培养幼儿说话完整的简单形式。幼儿园为了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语法概念,往往都引导幼儿从口头造句开始,用一个词汇说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幼儿经过反复练习、修正,逐渐提高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这个适合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绘画作品,让幼儿惊喜地发现其中有许多“……来……去”的内容,自然地学习“……来……去”的句式表达。幼儿不再是机械、单一地反复学习,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探索,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表现,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以教师、幼儿、环境、活动材料四要素互动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新的课程观。

小班以语言教育为主,中班以词汇教育为主,大班以语法教育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更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注意语言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都是我们在确定语言概念时必须考虑的,否则会造成教育活动的无效性。

独自在家

活动目标:

1.了解独自在家可以做的事,掌握一些可以排解恐惧情绪的方法。

2.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独处时的感受,知道一个人在家时要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独自在家》,按照访谈内容事先录制的录音。

2.情境创设:陌生人来访,幼儿的几种表现。

活动过程:

1.围绕主题讨论,引出谈话话题。“你有没有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过?一个人在家,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幼儿听录音。

让幼儿了解爸爸妈妈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爸爸妈妈让孩子独自在家时他们也很担心。

3.引导幼儿讨论独自在家时可以做的事。

“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有陌生人来访怎么办?”

小结:独自在家可以玩玩具、听故事、画画;有陌生人来访不要去开门。

4.引导幼儿继续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

(1)读案例:

某6岁幼儿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就去开门,发现门锁上了。他推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哭,不小心摔下受了伤,被人发现送到医院。

(2)讨论:

“晚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怎么办?如果心里害怕怎么办?”

(3)小结:

“打开灯,继续睡;睡不着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会儿节目。如果害怕,可以抱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陪自己;还是很害怕就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附近的亲友,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可以打110,告诉警察叔叔自己一个人在家,请他们帮助。”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尽量多的机会来充分表达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做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幼儿把以前自己是怎么做的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同伴的支持或提出补充意见。这时,教师也要注意给一些没有这些生活经验的幼儿机会,让他们想想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开心。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谈,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伴随“独自在家”这种生活体验的,一般都是幼儿的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教师设置的活动目标中要有排解幼儿害怕、恐惧消极情绪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由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最后,在提供案例的情况下,把这次的谈话活动话题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为幼儿示范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如果害怕可以向谁求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害怕。

整个活动设计符合谈话活动的结构,谈话话题是幼儿感兴趣的,谈话氛围宽松和自由,教师始终在其中穿针引线,启发和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和自由发表意见,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以上内容选编自《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

小吃店

在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摩活动中,宝宝站在“小吃店”的门口,不断向周围的“客人”热情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观摩的李老师被宝宝的热情所感染,走进“小吃店”坐下来。宝宝很熟练地送上一本制作精美的菜谱(授课老师王老师精心制作的),问道:“您想吃点什么?”李老师一边认真看菜谱一边问:“我想问问,您这里有什么呀?”宝宝有些茫然无措,转身向班上的王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李老师又指着菜谱问:“菜谱上都有些啥呀?”于是,宝宝也指着菜谱,说:“您想吃什么?”李老师说:“我特喜欢吃面条,你们这里都有什么面?”

宝宝又茫然无语,李老师见状马上说:“我想吃海鲜面,你们店里有吗?”宝宝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王老师。王老师指着菜谱中一盘螃蟹的照片说:“你看,这不是有吗?”

接着,宝宝从“操作间”中端来一盘制作精良的“面条”。李老师“吃”完准备离开时,宝宝热情地说:“欢迎下次再来!”

小商店

在角色扮演游戏——“小商店”里,“小商店”的“售货员”阳阳和超超在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李老师走进“小商店”,对着两位“售货员”诚恳地说:“我一会儿要去医院看病人,你们看,我应该买点什么呀?”阳阳说:“你应该买点巧克力派。”超超说:“你应该买八宝粥。”李老师说:“你们推荐的这两种食品都挺好的,只是我今天带的钱不够,这两样不能都买。”阳阳和超超都希望老师能买自己推荐的商品,一个说:“巧克力派又甜又软,特别好吃,生病的人都爱吃!”另一个说:“生病的人喝八宝粥最好了,我一生病,我妈就让我喝八宝粥。”

李老师说:“听完你们的介绍,这两样东西我都想买,可就是钱不够!怎么办?”

阳阳说:“那您去银行取点钱吧!”李老师说:“一会儿我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去取呀。”超超说:“哦,那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商店买一送一。”李老师说:“这可太好了!”

两位“售货员”将“食品”打好包递给李老师。李老师又犯愁了:“这两样东西挺大的,不好拿呀,怎么办?”超超提议:“那您就买个书包吧!”李老师说:“我不是没有钱了吗?”阳阳迅速想了想,回答说:“那好吧,我们商店今天送货上门!”

说着,两位“售货员”就把李老师买的两大包“食品”,放到了隔壁“医院”的门口。

专家评

马大健(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指南》语言领域导言部分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很明显,“小吃店”中的孩子在相应社会生活经验方面远远没有“小商店”中的孩子丰富。要想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发达,丰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是基础,因为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交流内容而单独发展。

同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回应。以上两个活动中,李老师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与成人对话交流,展现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具体表现为:李老师总是通过不断的提问,为孩子制造适度的困难,激发孩子表达的愿望和潜力。这在“小商店”中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小吃店”中的王老师则只是重视了游戏道具的精致,重视了游戏的观赏性、展示性,没有把游戏作为幼儿自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语言的最有利条件和最有效途径,忽视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和游戏经验。

对语言能力来说,理解是核心,而促进语言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情境中的学习和情境中的应用,前者可以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语调、词汇等的实际意义,后者则可以让幼儿将所掌握的语言更恰当地结合情境加以运用,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实现会用、活用。

猜谜语

王老师带着小朋友猜谜语,说完谜面后,请大家猜一猜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

明明说:“这是××。”王老师亲切地说:“你坐下再想想。”

超超说:“这是×××。”王老师笑着说:“好!你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莉莉说:“这是××××。”王老师点点头说:“你先坐下吧!”

“你说。”“你说。”“你来说!”……王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孩子们没有说出正确的答案,但王老师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请他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

终于,红红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是绵羊。”王老师马上问大家:“红红说的对吗?”孩子们齐声应答道:“对!”王老师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起习惯地拍着手说:“棒!棒!你真棒!……”

王老师说:“对!红红真会动脑筋,真聪明!下面我再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要仔细听,认真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像红红一样聪明!”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可谓和蔼可亲,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王老师不满意幼儿不正确的答案,但她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亲切地说,笑着说,请孩子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当红红说出正确答案时,她又能及时给予红红鼓励并号召孩子们向红红学习。王老师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行为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猜谜语是要讲方法策略的,同样是思维训练,不能让孩子们一味瞎猜,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谜面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概括,最终找到谜底;二是当红红猜出来谜底时,不能只是评价红红猜对了、动脑筋了,而应让红红说一说她是怎么猜出来的,通过同伴示范,分享猜谜语的方法策略,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猜谜语;三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的评价应当注重孩子所说的谜底与谜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所描述的特征相符,让孩子们在思考中逐步接近正确的谜底;四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可以在评价中出现口语和体态语的矛盾,以免幼儿产生对语言的误解。

下雨了,天公好像有意在施展自己的本领,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毛毛细雨。雨声、雨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正准备开始教育活动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不由得想:既然孩子们喜欢看雨,我不妨利用这真实的场景进行教育活动。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到窗前,同他们一起欣赏这不断变化的雨滴。

随着雨滴的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分辨什么是倾盆大雨,什么是毛毛细雨。随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雨滴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回答:“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黑黑的云中来的。”当我又问:“雨为什么会落下来?”孩子们都茫然了……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讲了《小雨点》的故事,使他们明白了小雨点的家在海洋里,在草地上,了解了小雨点是如何在空中旅行的。

雨渐渐地小了,我们一起走出教室站在房檐下观看雨滴落在地上的情景。徐晓明立即发现:“小雨点落在水里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朱建更富有想象力:“它像小鱼吐出的泡泡。”结合孩子们不同的想象,我请他们想都一想,说一说。

张鹏:“下雨了,下雨了,雨点落到地上,像给地面镶了一面镜子。”

卢哲:“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个个小豆子从天上撒下来。”

那佳:“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上落下来,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

李力:“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排排箭从天上射下来。”

赵柯:“下雨了,下雨了,天上落下来的小水珠,像一朵朵水晶花。”

付成:“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串串项链从天上落下来。”

牛超:“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顶顶降落伞从天上落下来。”

潘磊更有新的发现,他说:“小雨点落在地上又溅起来,像一顶顶美丽的皇冠。”

小雨在不停地下,小朋友们带着各自的想象睁大眼睛望着,仿佛每个雨滴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新奇的幻想。随着小雨滴,孩子们的目光从天空落到了地上。孩子们的想象真让我感动,让我惊叹。带着这些遐想,我第一次感到了雨的魅力。

放学时,家长专栏中有了一个由全班小朋友共同创编的献给爸爸、妈妈的礼物——创编诗歌《下雨了》。我特意为诗歌写了前言,介绍了孩子们创编诗歌的过程,对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感想表达了欣赏和敬意。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案例中的“我”是一位比较成熟、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抓住现实中下雨的契机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观察经验及时丰富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结合情境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小雨、瓢泼大雨等生活知识,丰富了幼儿对雨的形成的认知。

其次,根据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通过激励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形成了幼儿之间互相启发、相互激励的语言交流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倾听其他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兴趣,让幼儿想说、喜欢说。

再次,在幼儿饶有兴趣地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给幼儿什么,只是作为幼儿表达的一个倾听者和欣赏者,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充分给予孩子,而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悦纳、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幼儿想象和表达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最后,也是最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还在幼儿个人创编表达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整理展示自己创编的诗歌作品,更有利于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孩子们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进一步表达和创造的兴趣,也向家长传达更加全面、正确的教育理念——玩中学、用中学,关注语言的情景性,关注幼儿的体验,关注幼儿整合性的发展。

(责编 东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