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与诗,彼此交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与诗,彼此交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科学和诗,是两株凝聚人类智慧的思维之树;科学源自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升华;诗和科学彼此交融,科学思想中有诗,诗篇中有科学。世界众多的科学巨擘和饱学之士,不仅有丰富的科技学识,而且有深厚的文艺功底;科学家成为诗人或艺术家,因此成为大科学家;诗人成为科学探索者,因此成为大诗人。科学教育与诗性教育不能截然分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育,而应该靠两种教育的和谐统一;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

关键词:科学与诗;科学教育;诗育;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4-0000-0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千余年前, 白居易登庐山,时值晚春四月,山下花已谢,山上花正艳。千米庐山直耸云霄,气候相对湿冷。唐人似乎已经发现气候与海拔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已经表现出某种科学探索的潜意识。放宽眼界,纵观古今,可以发现:科学与诗之间,总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一、科学与诗,互包互容

科学和诗,是两株凝聚人类智慧的思维之树[1]。两者具有不同属性:诗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表达人的情感,而科学以严谨求真的态度探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然而两者又和谐统一: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练出来,体现高度的智慧和美感。陈关荣教授说:“科学与诗都源于相同的人文精神,情感和创造力,追求并享受同一世界的美好抽象与优雅本质”[2]。

科学源自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升华。简洁、深刻是诗和科学的共同特征。自然科学的定律、理论,实际上就是用数字和数学公式等写成的诗,是真正的科学诗篇[3]。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方程,都是科学的诗[4];简洁而精确的形式,演绎着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寥寥四句,意境深刻,将山高云深、人迹杳渺刻画得十分真切[5]。

翻开唐诗宋词,简洁而精确地描写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篇章比比皆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几个小句,就生动地表现潮汐运动、昼夜交替、春冬更新的自然景观。再看杜审言的《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把早春景物和气候及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规律描写得十分细腻。

许多古代诗篇,把自然现象及规律描写得精练至极,因此成为珍贵的科学资料。例如,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及“日食”一词,就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而天文学家推算,公元前776年十月初一正是辛卯日,早上七时到八时,确有过日食,与诗经的描写完全吻合。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最早记载,也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许多描写自然规律的诗篇,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显示出千古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而且彰显出永恒的科学价值。

许多诗句,隽永深刻,意味无穷,因而千古流传。如:“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等等。这些诗句生动形象地道出随机应变、春种秋收、登高望远、向光生长、古今流转等自然哲理。诗的哲理,常能启发科学研究的思路,让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时,感悟到自然的本质与运行规律。

诗和科学的彼此交融,时常让人惊叹。科学思想中有诗,因此广为人知;诗篇中有科学,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二、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

世界众多的科学巨擘和饱学之士,不仅有丰富的科技学识,而且有深厚的文艺功底。许多大科学家,不仅能对诗歌作品做出极有趣味、极有个性的科学解读,并用诗歌名句阐释科学理论或科学思想,而且能进行诗歌创作。科学使人明事悟理,诗歌使人陶情励志,在素质与品位提升上,两者具有很高的“同归性”。

杨振宁教授在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时,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他说: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狄拉克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当时的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最后获得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6]。

彭桓武、陈能宽两位院士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两人喜好格律诗词,诗文唱和,打了十几年交道。1996年底,彭桓武给陈能宽去信,内附集句对联的上句:“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彭桓武随后应和寄去下联:“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两人巧借诗词名句进行再创作,妙趣横生;既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表现出卓越的艺术灵性。

薛定谔在其波动力学理论获得成功之际,用诗表达自己的兴奋:永恒的行动和生活已经形成,用温柔的爱的束缚将你簇拥;什么在波动的幻想中躲躲闪闪,与亘古长存的思想一起便高枕无忧。[7]薛定谔是睿智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杰出的诗人;他旷世的才华、澎湃的诗情、广博的知识、对美的无与伦比的鉴赏力,在他的生活、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苏步青不仅在数学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他从小喜欢读诗,十二三岁即开始写诗,他的《南雁爱山亭晚眺》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很多杰出的诗人,是科学家或科学思想家。前一节引用诗篇的作者们,都具有科学家的潜质,可以说,都是潜在的科学家,至少是潜在的科学思想家。在他们之外,屈原,仅仅以《天问》一诗,就足以名列科学思想家之列。至于张衡,既是杰出科学家,又是杰出诗人,在科学史和文学史上,有同等地位与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8]可以说:科学家成为诗人或艺术家,因此成为大科学家;诗人成为科学探索者,因此成为大诗人。

三、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

科学探索和诗歌创作都是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往往依赖直觉、灵感、顿悟,需要不拘一格和纵横奔放。科学探索重理,却不失情;讲事实,却不离想象;多逻辑思维,却不弃形象思维;情理交融,科学中有诗,诗中蕴科学[9]。反之亦然。科学思维与诗性思维,同为创造性思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缺失,或诗性思维缺失,创造性思维也就因此缺省。

理与情、事实与想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等科学之重与诗之重或艺术之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养成或培养大有裨益[10];反之,真正的创造型人才,不论是科学技术人才,还是文学艺术人才,或其它领域人才,都同时具有这些科学之重与诗之重或艺术之重。因此,科学教育与诗性教育不能截然分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育,而应该靠两种教育的和谐统一。但是,在当今中国,在大部分学科,科学教育与诗性教育却各自走在“单行线”[11]7上,各自为政,有时还相互抢道。

其实,诗性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也可促进诗性教育。在一般层面上看,诗性教育可以“从情感、直觉、审美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11]7;而科学教育可以青少年的艺术思考与艺术言行具有真实性、严肃性与深刻性。具体到各科学学科领域,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这一点,已经被科技史、文艺史和教育史证明。科技史、文艺史前面已经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不必再提,只简单提一提教育史。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2],既是对现代中国大学教育史的概括性描述,又是对现代中国大学教育史的阐释性拷问。

参考文献

[1]吴思敏.科学家与诗的对话[J].物理, 2004(1):62-64.

[2] 陈关荣.科学与诗[J].世界科学,2010:27-28.

[3]方鸿耀.人生几何学几何―谷超豪的诗性数学人生[J].自然杂志, 2011(1):58-62.

[4]Bohm, D.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M].秦克诚,洪定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2-193。

[5]周雁翎.倾听科学与诗的对话[J].科技导报, 2011(28):80.

[6]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J]. 物理,2002,31(1):196-198.

[7] 程民治, 朱爱国. 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的激励机制是“数学美”[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 :164-168.

[8](转引自)陈静.科学家也常常是艺术家[N].中国教育报,2011-09-15(07).

[9] 杨叔子.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5-7.

[10]Bohm, D. 论创造力[M].洪定国,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30.

[11]陈静.科学家也常常是艺术家[N].中国教育报,2011-09-15(07).

[12](转引自)周恒.从“钱学森之问”说起[J].科学与社会,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