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院内生存率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院内生存率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院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抽样2011年1月-12月在川东北地区部分医院住院发病24小时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了解超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院内生存率影响。结果:抽样调查发病24小时内脑出血患者146例,,所以患者及亚组3级血压水平的患者,降压组和非治疗组院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24小时和>24小时启动降压治疗组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期降压治疗未能提高患者的院内生存率。降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生存的影响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脑出血 降压治疗 生存率

高血压既是脑出血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1]。脑出血急性期内降压治疗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临床工作中针对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很普遍,但如何治疗,治疗时机、药物、目标均未达成共识。为此,我们对川东北地区的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降压治疗行回顾性抽样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治疗现状及该治疗方案对脑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样调查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川东北地区二、三级医院住院,经CT证实并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分类标准的24小时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46人,其中男性96人,女性50人。平均年龄46.7岁。

1.2观察内容:

超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院内生存率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抽样采用回顾性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两组样本间的比较,当统计样本量≦40时,采用FISHER检验,>40采用完全随机两样本率的X2检验。以p

2 结果

146例发病24小时内脑出血患者。降压药物以口服钙离子拮抗剂或联合ACEI/ARB类药物,少数患者加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其中17例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联合静脉使用硝酸甘油。

2.1降压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

降压治疗组患者的生存率同非降压治疗组比较,无论是否合并超早期静脉降压治疗,无显著提高(P>0.05),表1。

血压3级水平的患者,降压治疗组生存率未高于未降压治疗组,(P>0.05)。合并超早期静脉降压与未合并静脉用药组,生存率无差异显著(P>0.05),表2。

a与非合并静脉降压组比较,生存率显著增高,p=0.286

2.2不同时间内启动降压治疗现状及对生存率的影响

生存率在起病后≤24小时和>24小时启动降压组治疗比较,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就3级水平高血压患者而言,早于或等于24小时组启动降压治疗组的生存率未高于24小时后启动降压治疗组,统计学差异(P>0.05)。表3。

3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较平时明显升高,可能与平时血压控制不佳有关[1,2],也与出血后应激反应有关[3,4]。急性期过高的血压是并发血肿扩大,神经功能恶化和增加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约28%的患者在24小时内发生血肿扩大[1,3]。INTERACT等有关尼卡地平急性脑出血快速降压实验等临床结果显示 [3,4,5],急性期静脉降压治疗可以有很好的耐受性,减少血肿扩大的几率,降低死亡率。因此,2010AHA/ASA脑出血治疗指南推荐意见: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大于180或舒张压大于100应予降压,目标血压160/90mmHg,收缩压从150-200快速降至140可能是安全的[6]。尽管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降压治疗在临床较为普遍,但超急性期超高血压的其它药物,入院后血压不是过高的患者来说,何时启动口服药物降压治疗,能否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为止还未见临床研究报道。从本抽样回顾性研究来看,急性期的降压治疗没能提高脑出血患者的院内生存率,尽管对于分层后的3级血压水平患者,尤其合并静脉用药,院内生存率有所提高,但统计学差异不大。原因可能如下:本研究为回顾性抽样调查研究,过高的血压是引起临床降压治疗的主要原因,但引起脑出血近期死亡的原因很多如血肿大小、位置,并发症,年龄等混杂因素,过高血压只是致死原因之一[3],仅降压的手段仍不能完全逆转复杂的病情变化带来的危害; 3级以下血压水平的患者可能并不需要超早期积极降压治疗,过早的干预血压可能会影响脑的代谢[7]而加重器官损伤,增加死亡率;该抽样中患者的早期静脉用药为硝酸酯类,该药物是否扩张脑静脉系统,加重脑水肿,抵消了降压治疗带来的获益;另外本次抽样样本相对较小,可能也是影响结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脑出血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程度,药物,目标等需要深一步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Delcourt C, Anderson C. 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Grounds for optimism in management. J Clin Neurosci.

2012 .19(12):1622-6.

[2] Broderick J, Connolly S, Feldmann E, et,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dults: 2007 updat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Council,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in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 Stroke. 2007. 38(6):2001-23.

[3] Wasay M, Yousuf A, Lal D, et, al. Predictors of th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volum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Cerebrovasc Dis Extra. 2011.1(1):1-5.

[4].Anderson CS, Huang Y, Arima H, et, al. Effects of early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lowering treatment on the growth of hematoma and perihematomal edema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aemorrhage Trial (INTERACT). Stroke. 2010 .41(2):307-12.

[5] Hwang SK, Kim JS, Kim JH, et, al.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by intravenous nicardipine hydrochlorid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Korean Med Sci. 2012. 27(9):1085-90.

[6] Morgenstern LB, Hemphill JC 3rd, Anderson C, et,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0 ;41(9):2108-29.

[7] Ohwaki K, Yano E, Nagashima H, et,al.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low blood pressure an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Br J Neurosurg. 2010.24(4):410-4.

作者简介:孙祥荣(1974.07.),女,山东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脑出血及神经介入研究

工作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