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贵州:儒学在中国西部的沃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年春节,贵阳孔学堂的一场庙会,引发了海内外的一片热议。不仅国内一流传媒对庙会的成功举办啧啧称奇,海外媒体评价亦赞誉有加。最普遍的反应是:历时10天,参加群众10余万人次的庙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贵阳孔学堂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教化功能上,展示出无穷魅力。以至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栏目,都聚焦于这场庙会,并将其文明礼仪之风与某些庙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对比评议。
孔学堂落户于贵州,或者说贵州人敢于在素以贫穷、落后著称的土地上举自身之力,用历史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办这样一处全国仅有的新时代儒家文化研究、传承、展示、学习的基地,不能不令许多人叹为观止。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并发表了代表这些世界顶级学者观点的《巴黎宣言》。这份宣言明确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古代中国去吸取儒家的智慧”。这是历经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时代后,人们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作为其代表的儒学的再认识。如果要给这份宣言在当今社会寻觅一个实体的诠释,那么,处于人文、生态、和谐、现代化协调发展中的贵州,无疑堪为其中一例。
贵州历史上的封闭是由区位和自然地貌导致的,由不得自己选择。但古代儒家文化与贵州多民族文化的交流,长达数千年之久。自秦始皇修建自四川宜宾,经黔西北以达滇东的“五尺道”;西汉武帝施行“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举措后,大批汉族移民便相继入黔,屯垦于郡县所在地,汉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揭开了序幕,儒学在贵州的传播,更显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
秦汉以后,今贵州涌现出一批精通儒学的文化名人,出生于当时毋敛县的尹珍便是其中之一。贵州的州县地名中,极少有用人名冠名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却是例外。尹珍,字道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他“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尹珍官至荆州刺史。世人评价他与读书“五行并下”的名儒应奉“师生并显一时”。尹珍之前,出生于犍为郡的“文学卒史”舍人,著有《尔雅注》三卷。给《尔雅》作注, 在当时认为是“汉儒释经之始”。同在汉代,生活在公元前二世纪的“名士”盛览,更是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好友,著有《合组歌》、《列锦赋》及《赋心》四卷,与尹珍、舍人同称为贵州的“汉代三贤”。
从两汉至明清,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多民族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特黔文化系统,而儒学正是黔文化系统中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基因。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黔中王门的学术成就,到清中叶沙滩文化现象的震聋发聩,都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贵州山地高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伴随着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与交融而诞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没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贵州的文化就不可能如同今天这样多彩。
贵州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西部地区传承的沃土,孔学堂系统建设项目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上佳之选。在长期受“三言两语”困扰的贵州,理直气壮地通过孔学堂建设及相关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创建,来打造出乎常人意料的儒学研究与传播的理论阵地,这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震憾。此项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贵州的文化软实力,振奋贵州各族群众斗志,加快贵州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还将有效地扩大贵州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对贵州的更大关注。这也正是孔学堂必然落户于贵州,必将兴旺于贵州的原因。(责任编辑/赵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