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恐怖电影《第六感》的温情交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恐怖电影《第六感》的温情交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第六感》是众多恐怖电影中少数能获得奥斯卡题名的影片,一部能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但令人难以忘怀的不是恐怖的画面,而是电影里角色间温情的交流和真挚的情感,这种拍摄恐怖片的手法是新颖而发人深思的。该片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灵魂交流的方式。本文从主题、角色互动、交流场景等三个方面评述该电影如何展开温情交流的主线,同时揭示电影的主题――沟通在人们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第六感》;温情交流;功能

曾有电影让您流泪吗?回答是肯定的。电影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多的是感人肺腑的文艺作品。但是,曾有恐怖电影让您流泪吗?回答就变得不确定了。恐怖电影常通过血腥、残忍、鬼魅、惊秫的画面来刺激观众的视觉,引发人们内心的恐惧,所以人们在欣赏恐怖电影时多被惊恐的气氛感染,哪怕曾经闪现柔和的画面,观众也只是期待接下来更毛骨悚然的一刻,这就是人们对恐怖电影的传统感观。然而,1999年,美国导演M・奈特・夏马南(M. Night Shyamalan)拍摄的恐怖电影《第六感》(The Sixth Sense)颠覆了人们对这类型题裁影片的一贯印象,观赏完这部恐怖电影的观众大多泪流满面地离开电影院,在他们脑海里萦绕的不是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电影画面,而是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人与人、人与灵魂的温情交流。影片里的男主角――儿童心理学专家马尔科姆(Malcolm Crowe)与小男孩科尔・希尔(Cole Sear)的真挚交流场景令观众感动,这部恐怖电影的惊恐悬疑气氛反而成了温情的催化剂,一步步地将观众的感动推向最高潮,一点一点地将人与人、人与灵魂的温情交流展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恐怖的画面只是为了进一步显现角色间后续温情交流的重要性。

充满温情的电影并不少见,以温情为点缀的恐怖电影也屡见不鲜。但导演M・奈特・夏马南把温情交流作为《第六感》的主线,这确实开创了此类题材电影的先河。恐怖电影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有了新的诠释。根据学者对语言表达功能的研究,(Halliday,1978)电影文学语言具有概念功能,即通过电影主题传达信息;也具有人际功能,即在电影角色互动中表达人的情感和对彼此地位的认同;最后具有语篇功能,即运用电影的场景交流来铺排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以恐怖电影情节为载体的《第六感》主要从主题、角色互动、交流场景等三个方面来展开温情交流的主线。

一、主题的温情传送

导演M・奈特・夏马南曾说:“无论医生病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生者死者、人与人之间若不懂得沟通,却选择隐藏秘密,婚姻、事业、家庭,甚至生命都有可能因而毁灭,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冯岭,2000:39)这就是导演要《第六感》展现的主题:人们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以此增进理解,减少矛盾,减少纷争。主题定位一直都着眼于心灵的沟通。该电影刚开始就叙述了心理医生马尔科姆被少年心理患者文森特・格雷(Vincent Gray)闯入家中枪杀,该少年一边控诉马尔科姆放弃对他的沟通治疗一边举枪自杀。一年后,马尔科姆又找到了另外一个和文森特相似的患者,一个9岁的男孩科尔・希尔(Cole Sear)。为了挽回对死去的文森特的遗憾,马尔科姆决定帮助科尔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故事就在医生对患者的心理沟通治疗过程中展开。

电影的主题表现以视觉效果为主,如屏幕上的人物形象、屏幕放映的光感、屏幕构图中的色彩搭配等。在人物形象方面,《第六感》的男主角总是以温文有礼、儒雅风趣、智慧灵动、富于同情心的医生形象出现。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主题里包涵的温情有了传送的途径。在屏幕画面观感上,《第六感》的主体画面光线明亮而柔和,连室内的光线度都是充沛的,能清楚地看到人物脸部的表情,就连作为恐怖电影应该展现的鬼魂画面也是清晰可见。该影片一反鬼魂只能生活在阴暗里且面目模糊的拍摄常态,无论人还是鬼都可以在明亮的光线中自由行动,这为主题当中人和灵魂的温情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屏幕构图的色彩方面,《第六感》为了保持悬疑紧张的气氛,画面还是以偏冷的色调为主,男主角灰黑色的西装、阴暗的地下室、小男孩深棕色的校服、米白色的家庭色调,连教堂的外墙砖都是暗红色,仿佛在暗示着人们不能打开心扉、不敢互相吐露心声的沉闷气氛以及苦苦压抑欲诉无门的心理。这些为主题当中的温情交流做足了铺垫工夫,因为每次医生马尔科姆试图和小男生科尔进行交流时镜头里都会引入光亮,如室外树荫斑驳下的温暖自然光,室内温柔的灯光。尤其是马尔科姆在图书馆为科尔表演魔术的那一幕,屡屡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投在交谈着的人物身上,温暖而舒适,这充分强调了交流很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角色互动中的温情流露

角色互动是电影故事得以展开的主要手段。《第六感》里有三组角色的互动贯穿了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暖的情感。他们分别是:儿童心理医生马尔科姆和9岁小患者科尔之间的医患互动;科尔和他的母亲琳・西尔(Lynne Sear)之间的亲情互动;作为丈夫的马尔科姆和他的妻子安娜(Anna Crowe)之间的夫妻互动。这三组角色之间的互动无时无刻不以温情的交流为主线,例如:

(一)医患之间的互动

马尔科姆和科尔之间的互动是电影的主线,温情交流的代表。心理医生通过交谈打开儿童患者的心扉,这本身就是一段极具温情的医患关系,主题思想在这段关系中缓缓地流动。两人第一次见面交谈,马尔科姆除了表明身份外,就用远古的欧洲传说让惊恐得脸色发白的科尔一下子放下了心中对陌生人的恐惧,由自我保护躲在长凳下的蹲姿改为在长凳上的坐姿,接着向马尔科姆好奇地发问关于人们躲进教堂寻找庇护的事情,马尔科姆又顺着话题把交谈的内容拉回到科尔的个人信息上。作为心理医生,马尔科姆拥有很高的交谈技巧,他看向科尔的眼神是坚定而温柔的,仿佛传达着这样的信息:“相信我,我一定可以帮助你。”也只有这样温情流露的交流才可以慢慢打开科尔的心扉,了解科尔的心事,最终帮助他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二)母子之间的互动

科尔和他的母亲琳・西尔之间的亲情互动是电影里仅次于医患交流的副线。科尔一直没有勇气告诉母亲自己有第六感的能力,可以看见魂灵并与之交流。母子之间的交流因为这个秘密而始终隔着一寸藩篱。但这位温柔善良的母亲从不因为儿子显露与一般人不同的怪异而去咄咄逼人地责怪他,只是祈求他的儿子可以把实情告诉她。有一天傍晚,在饭桌边的交谈中,琳因为怀疑科尔拿走了她放在抽屉里的坠子而很生气,那是琳的母亲留下的遗物,她不理解为什么坠子总是被移到科尔房间的抽屉里,她问科尔是不是拿走了坠子,科尔否认这是他做的,琳以为科尔撒谎,第一次表露对儿子不满的语气。但是当天晚上,当因见到鬼魂的科尔不安地躲到母亲的怀里要求一起睡时,琳再也没有了气恼的质疑,她只是低声乞求儿子把他的惊恐告诉她。这是一位坚韧而温柔的母亲,独自抚养儿子的生活重担并没有让她放弃对儿子科尔的关怀,琳也时时刻刻尽其所能去了解儿子,与儿子进行温暖的交流。片尾,科尔最终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母亲,琳相信了科尔,痛哭流涕,母子的交流取得了成功,温情的流露达到了顶点。

(三)夫妻之间的互动

马尔科姆和妻子安娜之间的夫妻互动是三组之间最少的,毕竟人鬼殊途,她的妻子也没有科尔的第六感,导演很难把太多的交流互动放进去。马尔科姆一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枪击中身亡,他企图和安娜交流,安娜完全不配合,他陷入了对自己婚姻的沮丧。他很爱妻子,但是夫妻间的互动总是他单方面的,无法和妻子交流令他以为两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另一名男子追求她的妻子更让他愤怒。当马尔科姆为无法和妻子交流而苦恼时,已经回归正常生活的科尔提示他,当他妻子熟睡时在她耳边倾诉,这样他的妻子就能把他的话听进去。马尔科姆回家打算试试,突然发现了他和妻子不能交流的真正原因――他已和妻子阴阳相隔。但在震惊过后,马尔科姆还是采用了科尔的方法,对睡梦中的安娜道出了他永远爱她的深厚情感,妻子安娜在自己的睡梦中以泪相应。导演在用这种夫妻间有阻碍的交流画面告诉世人,家庭和睦需要沟通,而沟通是两个人的互动,任何一方不配合都会失去意义,任何温暖舒适的家庭都会在缺乏沟通的环境中变得冰冷难耐。

三、交流场景中的温情展现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温情的展现还需要有场景的支撑。教堂、 办公室、街道、书房、学校等都是影片中角色相互交流的场所,温情交流发生的背景。马尔科姆和科尔之间的13次互动交谈有2次在教堂、2次在书房、4次在学校,其余的分别发生在街道、医院的病房、办公室、公共汽车上以及一个女孩家的走廊里。这些场景以室内为主,属于电影拍摄中的内景,交流场景中都有舒适柔和的光线,深棕色的沙发或座椅,米黄色的墙壁,这为温情交流的场所设置了极好的氛围,人物在场景里显得很温馨沉静,这种温情的交流场景似乎可以涤荡世间一切的浮躁与不安。

四、结 语

《第六感》是一部成功的恐怖电影,不以恐怖的画面作为主要的表达形式,恐怖元素在影片里只是促进角色交谈的催化剂。导演巧妙地把人类需要沟通的主题展现在马尔科姆和科尔的温情交谈中,这样的交谈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催人泪下。这是第一部不以恐怖吸引人但又被归类为恐怖片的惊恐电影,影片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获得了2000年奥斯卡电影影片金奖的提名,这在恐怖电影中是不多见的。本文力图从电影文学语言功能的角度证明,有效的电影语言需要从影片主题、角色互动、交流场景等三个方面实现它本身的功能。事实证明,《第六感》的电影语言艺术取得了成功,我们在观看完影片温情的交谈后仍不断地回味它的场景,回味它的角色,回味它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 冯岭.恐怖片中的新体验――评《第六感》兼谈当今恐怖片的变化[J].江汉大学学报, 2000(05).

[3] 傅琦.恐怖与想象:《第六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0(01).

[4] 孔繁侠.死亡映照人生――评电影《入殓师》揭示主题的独特视角[J].电影文学,2012(05).

[5] 刘玉红.恐怖是一门技术――对《德勒兹与恐怖电影》一书的评介[J].贺州学院学报,2009(12).

[6] 徐溧遥,编译.第六感[J].当代电影,2002(06).

[作者简介] 梁东妮(1979― ),女,广西梧州人,硕士,梧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及电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