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强化装备制造业与其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提高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竞争力和改善区域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发展尚处在中低水平程度上,在两类不同的外包共生网络中,其影响因素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制造企业与其重要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受到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本地中介机构能力、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影响;而在一般技术外包服务领域中,关系要素占主要作用。提高服务企业能力以及改善共生环境要素,将有助于提高制造企业与其服务企业之间的共生强度,从而带动制造业的区域性发展。

关键词: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共生强度;东北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117-06

一、引 言

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升其技术竞争力对于提高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技术战略以及技术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关于如何将外部创新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1]。同样,在企业战略外包研究中,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技术外包,集成外部创新成果,也被认为是提高企业本身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2-3]。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者就已经开始关注技术外包现象[4],随着技术外包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技术外包共生关系[5-6]的研究亦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围绕着外部技术服务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7-8],企业应当在多大程度上使用外部技术服务作为技术创新的来源[9],以及如何选择与评价技术外包服务供应商[10]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出于提高技术开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的考虑,以及技术开发的学科交融性增加的现实需要,强化企业与其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开始成为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是从企业间共生模式[11]、制造业与其服务业之间的集群关系[12]等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试图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式,或对制造业与其服务业集群作用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制造业与其服务业的集群与共生,是最近十余年企业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制造企业与其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现象,也是其中之一。随着制造业技术外包程度的增加,以及技术外包从非核心领域转向核心技术领域的发展,企业在技术外包实践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在制造业技术外包的过程中,促进制造业与其技术服务业共生关系的发展,从而达到制造业与其服务业共同发展,形成制造业与其技术服务业的良性循环。

本文针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其技术外包服务商的共生关系问题,围绕共生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分析影响该地区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试图通过针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服务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描述以下两个问题:(1)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其技术服务商的关系紧密程度如何;(2)有哪些因素影响这种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架构与研究假设

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取决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的共同作用[11],制造业与其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也不例外。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其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其共生界面的形成主要源于两种关系:一种是基于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平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一种是基于各种形式的股权关系所形成的依托式的共生关系。在制造企业技术外包过程中,这两种关系相互交织,很难进行区分,因此,研究重点是共生单元以及共生环境因素的作用。

本文所指称的共生强度,指制造企业与其技术服务商之间共生关系的紧密程度。

在装备制造企业及其技术服务供应商之间,能否建立较为紧密的共生关系,主要取决于制造企业及其供应商之间的供求关系。从双方供求能力的角度,主要考虑三个因素的影响:(1)

制造企业技术外包意愿:当制造企业对于技术外包服务有较高的需求意愿时,企业会更加关注是否能够与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反之,如果技术外包意愿较低,企业对长期关系的关注则不会过于强烈;同时,(2)服务企业的供应能力以及(3)制造企业对于服务企业的满意程度,也被企业技术主管们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从共生环境的角度分析,企业所在区域的要素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考虑环境影响因素时,通过因子分析,识别出5种主要因素,即:本地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本地技术中介机构能力、本地信息共享能力、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和政府政策扶持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a:制造企业技术外包意愿对技术外包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1b:制造企业技术外包满意度对技术外包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2a:技术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对技术外包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3a:共生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3b:共生环境中本地中介机构的能力对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3c:共生环境中信息共享程度对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3d:共生环境中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对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3e:政府支持政策对共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2.抽样方法与数据收集

实证对象为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所涉及的具体行业包括:通用机械、专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讯与计算机、电气机械、武器弹药、仪器仪表等(行业分类参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GBT4754-94号文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进行归并)。

问卷发放与收集过程如下:

筛选调查企业。问卷调查企业集中在通用机械、专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五大类行业的重点企业。研究者通过电话预约访问,对东北三省20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电话约谈,要求接受问卷的填写人为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负责人或主要业务负责人,最终有96家企业技术负责人同意接受问卷,剔除不合格答卷后,实际返回有效问卷66份,样本有效回收率为68.75%。由于问卷涉及企业技术决策,因此样本总数不高,但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仍然是可接受的。

3. 变量测度

在本项目研究中,凡是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生产性科技服务,均视为技术服务的范畴。本研究所界定的技术外包服务,涵盖了来源于装备制造企业外部或其内部衍生企业,包括同行业其他企业、材料设备供应商、其他合作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专业技术服务(咨询)公司以及个人研究者等所提供的从制造企业分离出来的有关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技术服务。

研究变量测度方法如下:

共生关系强度(SI):请受访企业技术外包负责人根据企业技术外包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本企业与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共生关系的紧密程度进行评估,并分别对本企业与其重要技术外包服务商和一般性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估。

采用技术外包意愿(OI):主要测量受访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将技术活动进行外包。从三个方面衡量企业技术外包的意愿:企业将某一部分技术需求分解后进行外包的意愿;企业将核心技术进行外包的意愿;企业采用业务分解的方式,将本企业某一业务职能分解后进行外包的意愿。根据企业技术主管对上述三方面的评估,作为总体外包意愿的总得分。

制造企业对技术外包服务的满意度(OS):是指制造企业对技术服务商所提供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满意度从技术外包的效果满意度、成本满意度和进度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技术外包商的服务能力(PS):从服务企业帮助制造企业改善业务流程、辅助创新、降低成本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

环境要素中知识产权保护程度(E1)、中介机构能力(E2)、信息共享能力(E3)、本地技术支持能力(E4)和政府政策扶持程度(E5)的评估,由制造企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各项指标的最后得分,均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衡量,得分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为1分至5分。

三、数据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各变量的单样本K-S检验表明,受访企业对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强度以及影响因素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参见表1。

均值分析显示受访企业在技术外包服务需求意愿和本地技术支持能力、本地政府扶持政策方面的得分较低,其他各项得分值也均低于4分,显示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强度仅在中低水平,相对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异。无论是从技术外包服务供求关系或者是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形成紧密共生关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东北装备制造企业与其主要技术外包服务商的共生关系的强度在增强,与主要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强度在非常紧密和比较紧密的企业超出了60%,明显高于同一般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强度。通过对两个组别的K-S检验,显示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企业与一般服务商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尚未形成比较紧密的共生关系。因此我们将以制造企业与其重要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并将制造企业与其一般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

2.共生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各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参见表2。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制造企业满意程度、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本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四个要素与共生关系强度有较强的联系。

3. 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以共生强度SI为因变量,以制造企业外包意愿、制造企业满意度、外包服务企业服务能力及5个环境要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整体显著性Sig.=0.000,调整后的R2=0.341,模型的解释度较高。检验结果参见表3。

检验结果显示:本地企业信息共享能力、中介机构能力、技术外包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及本地技术支持能力,是决定制造企业与其服务企业之间共生强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437、0.268、0.229和0.224。这一结果反映出制造企业与其重要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的形成,较多取决于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共生环境因素,特别是共生环境中的市场因素,如中介机构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本地技术支持能力等。相对而言,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弱。

作为对照组,本研究对制造企业与其一般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同样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对照组中,制造企业与其服务商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取决于制造企业本身的外包水平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制造企业与一般技术外包服务商共生关系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制造企业技术外包意愿、政府的扶持和制造企业外包满意度。

将制造企业与重要技术服务商和一般技术服务商的共生关系分别进行检验,其结果参见表4。

4. 结果分析

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企业与其重要的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要素市场;与此相反,制造企业与一般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依赖于制造企业的需求和政府政策。

这一结果可能引起相当的困惑,通常情况下,一般技术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时间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在这一领域,市场竞争的力度强于重要技术服务商,但东北地区的情况与此截然相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关。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进行技术外包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是重要技术的外包领域。在这些领域,其外包服务商较多是跨国企业及其子公司,本地服务企业由于实力较弱,往往无法承担这一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在一般性技术服务领域,由于装备制造企业衍生的各类企业较多,虽然其技术实力较低,但由于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历史渊源,它们可以更多地依赖这些关系资源获得外包工作。因此,在决定外包共生关系的强度要素中,有显著影响的三个要素基本上都可以列为关系要素。

两个对照组的差异性,显示在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服务领域,二元经济现象依然存在,并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外包的演进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反映,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强度还处在中低水平上,其发展空间有待较大的提高。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所具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对装备制造业外包服务领域的拓展有相当高的影响。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重要技术外包服务领域,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化因素正在起显著的影响,本地中介机构、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开发,对于进一步发展外包服务市场,具有较高的影响。政府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应当改变单一依赖政策扶持等行政手段,而更多关注市场化因素,通过推动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技术外包服务领域分析,关系要素在目前仍然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这种状态对技术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衍生企业所特有的关系优势,对于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拉动作用。但另一方面,衍生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将会逐渐失去这一优势。如何推动本地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推进本地服务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供给能力,将是带动本地装备制造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Karim, S. & Mitchell, W. Path-dependent and path-breaking change:Reconfiguring business resources following acquisitions in the U.S. medical sector. 1978-1995[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61-1081.

[2] Barney, J.B. How a firm’s capabilities affect boundary decisions?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 137-45.

[3] Hamel, G., Doz, Y.L., and Prahalad, C.K. 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 and Wi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 January/February:133139.

[4] Wolff M.F. Sourcing for technology[J].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2,MarchApril:10-12.

[5] Amar A D. Leading for innovation through symbio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4(3):126-133.

[6] Foo C.T. Socialization of technopreneurism:towards symbiosis in corporat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J]. Technovation,2000,Volume 20, Number 10:551-562.

[7] Currie W.L, Seltsikas P.Exploring the supply-side of IT outsourcing:evaluating the emerging role of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1,Volume 10 (3):123-134.

[8] 于惊涛,李洪岩,武春友. 外源性创新投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47-52.

[9] Michael J. Mol1, Paul Matthyssens, Piet Pauwels, Lieven Quintens. A Technological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on the depth and scope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R]. In proceedings of 4th IGMS CIBER research forum.

[10] 苏敬勤,孙大鹏. 资源外包的理论与管理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5-76.

[11] 袁纯清. 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 郑吉昌, 夏晴. 服务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以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为例[J]. 财贸经济, 2005,(7).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ymbiosis Density of Technology Outsourcing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in Northeastern China

YU Jing-tao,LI Zuo-zhi,SU Jing-qin

(School of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competences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and the better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it’s important to develop a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ufacture industry and its technology outsourcing service providers. This paper tries to set up an analysis framework to assess the symbiosis density of outsourcers and their providers, and recogni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 indicates two different trends in different symbiosis network. In the field key outsourcing services, market factors such as service capability of suppliers and local agencies, local techn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mong local enterpris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ymbiosis. Meanwhile, non-market factors are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ield of common outsourcing services. For local policy-makers, how to improve the of local market and develop the local suppliers’ abilities, will be the focus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echnology symbiosis, symbiosis density, manufacture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