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阳能:流出境外的强势资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阳能:流出境外的强势资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在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经济高层对话之时,太阳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创造出令投资者兴奋的成绩。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尚德开始,此后陆续有7家太阳能企业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并且走上了高价之路。]

曾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创造了中国首富神话的无锡尚德公司,目前股价走上了高价之路。2007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JASOLAR)”,从17美元的发行价一直大涨到42美元。在纽交所上市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从2006年12月初上市的18美元左右,达到了73美元。

太阳能产业的优异表现,引来了汹涌的资本热潮,实力雄厚的国际投资机构纷纷携大量资金投入太阳能产业。西班牙普凯投资基金就是尚德、南京中电的投资者之一,而高盛、JP摩根等投行早已将中国的太阳能企业研究得非常透彻,积极寻找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

短短两三年时间,9家中国的太阳能企业蜂拥至欧美上市,带动了全球资本市场太阳能板块的启动。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条非常成熟的太阳能产业带。

“财富效应――只有这个解释。”东方证券研究所电力分析师邹慧评价说。

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

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极大需求,使得国内企业的产品订单源源不断,业绩增长惊人。苏州CSI阿特斯公司2006年销售额仅仅是6800万美元,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预估已经达到2.2亿美金以上。“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CSI阿特斯公司CEO瞿晓铧在公司上市后首次见投资者的时候自信地说。

专业为太阳能企业做财务咨询顾问的道杰资本的一位分析师则这样形容2006年和2007年的市场:“印钞机!太阳能企业就像印钞机,他们生产多少产品出来,国际市场就能吃下多少。”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长三角地区迅速诞生了一批太阳能企业。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电只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企业混杂其间。而做出名堂的企业则引来高盛、JP摩根等投行的银行家们一趟趟地前往拜访,这些投行不仅争取成为它们上市的承销商,更希望入股以获得资本市场丰厚的回报。

欧美市场一直是太阳能企业产品销售的主要地区。2006年,欧洲光热市场以超过35%的比率迅猛增长,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增长速度更是超过这个比例。国际订单的保证,使得中国的太阳能企业欣欣向荣。

虽然亚洲市场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主要消费地,但这里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年增长率已超过30%,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则接近40%,是亚洲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研究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国政府也一直构想由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发电模式,一些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部分具体规划。

不断扩张的风险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太阳能产业带。目前中国80%-90%的太阳能企业都在长三角地区。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产业带的兴起,往往是“无心插花”的结果。其实世界上很多产业的群聚都是没道理的,也许就是一个“点”开始做得好,于是就扩散开了,逐渐形成其他地区很难超越的产业。

另外一方面,这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在此前的二三十年已经聚集了相当的制造业人才和经验,以及相当的民营企业家和资金。所以一旦有产业机会发生的时候,就会产生效应。

一个产业带一旦形成,行业发展的力量将推动每家企业没有选择地往前走。

太阳能是高科技企业,但是同时还具备制造业的很多特点。对于这种类型的产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短时间内诞生的这些太阳能企业,它们的产品差别有多大?

瞿晓铧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就承认,自己的“有些产品”和其他企业是“类似的”。

中国9家太阳能企业蜂拥在欧美上市,已属财经界一大景观,如果它们的产品并无自身特色,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据了解,在后来上市的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电等企业中,很多技术骨干都是原先尚德出来的。

道杰资本一位分析师表示,目前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很大部分从事的其实就是“制造业”,优势即是成本低,因此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估值普遍偏低。

国际资本市场根据2008年太阳能产业的盈利预估,给中国企业的PE(市盈率)大约是20-30倍。如果就制造业来说,这个估值是正常偏高的,但对于一个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的行业,这个估值显然偏低。

美国著名的太阳能企业FirstSolar在2007年的PE是350倍,SunPower则是70倍。而实际上,这些世界领先企业越来越对中国低成本的组装能力感兴趣,现在SunPower的最后一道组装工序已经在深圳的太阳能公司“珈伟”完成,据说还有更多的美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想把组装或者更多的工序移往中国。

此外,太阳能行业的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不断上涨。由于生产多晶硅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日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必须从它们手里采购多晶硅。随着国内太阳能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容,多晶硅的国际价格不断上涨,目前已经达到每公斤300美元左右。

国内已经有一些厂商上马“多晶硅”。但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目前还生产不出多晶硅――或者说,国内还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大批量生产出多晶硅。

“在美国上市的太阳能板块市值最大的是中国企业,它们主要做电磁片,总体能力比美国还强。但是中国还不能大规模做出原材料多晶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谁拥有原材料(多晶硅等)和技术,谁就赢。”

太阳能产业即将进入井喷期

就在这“热火朝天”的当口,国内多晶硅投资近来迅速升温,保守估计至少约有上万吨多晶硅产能将一齐上马。据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2007》显示,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计划产能高达63560吨,到2008年大约可以形成1.8万吨多晶硅年生产能力。虽然这些企业的业绩增长很快,但大部分业务仍然在国外,70%的产品出口,相对而言,国内市场的开发才是他们今后长远发展的支撑。让业内专家担忧的是,近几个月来,国际国内众多企业皆把目光投向太阳能产业,包括美国英福特、安泰等,随着光伏行业投资的增加,中国硅材料短缺现象将更为严重,这可能会令整个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尤其是多晶硅投资现在极度过热。”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表示,中国不是适合制造多晶硅的国家,因为电费太贵,生产多晶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他看来,投资多晶硅应该去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电费相对便宜的国家。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简水生表示赞同。他曾指出,目前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一般都采用改良的“西门子法”。使用该方法,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约需10公斤的多晶硅,需要消耗电能5800-6000度,耗电量十分巨大。即使电池能够稳定使用20年,太阳能电池的电能再生比也不到8,比较低。“现在有的公司提出要建成年产1.5万吨的多晶硅基地,其耗电量将大于一个100万千瓦火力发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耗煤量将近300万吨,约为萍乡煤矿每年产煤量的一半。”简水生说。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以及《新能源法》的即将出台,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即将进入国内市场井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