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错误资源 打造精彩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错误资源 打造精彩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于“错”是那样的熟悉,但不错又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面对错误资源不仅不能躲避,更要去寻找、利用、开发不容忽视的宝贵教学资源。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爱好、注重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

一、认识错误――寻找教学真正的起点

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正确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不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作为老师,认可学生的错误,也允许学生出错。但更关键在于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找到原因,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能做的,能做好的就是帮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否定”。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学生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教师就应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3个不同形状的,相邻的边都是3厘米和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结果,学生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4×3=12(平方厘米)。这时教师提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利用课件展示这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以及重叠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这基础上再顺水推舟,教师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呢?”最后,通过运用直观图,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最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猜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暴露错误,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考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避免了超前或滞后现象的出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逐步建构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和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相适应。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教师不应简单地一带而过,而应引导其通过分析、认识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除自己学习中形成的错误认知信息,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

二、捕捉错误――生成精彩的教学内涵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如果有哪位学生“出乎意料”了,教师便硬是把他“拉回”已经设定好的“路线”上来。熟不知,学生的“意外”错误,教师若独具慧眼,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尝试发现,往往能造就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

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公开课,开始进展得很顺利,一直到提问学生:“刚才折的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一学生答:“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腰的三角形、不等腰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老师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还表扬了他。没一会儿,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下面传来:“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问:“你有什么意见?”他大声地说:“老师,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个学生也随声附和,看来不只一个学生有疑问。师故意反问道:“平行四边形怎么会是轴对称图形呢?你刚才认真折过吗?”为了使学生对这一错误加深印象,师特地在黑板上迅速地画了一个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草图,还拿着直尺横向、纵向、对角等几个方向比划了一下,着重强调是不可能重合的。哪知那几个学生又一次举手:“老师,我折了,真的能重合。”看看差不多了,接下来师让几个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上台折一折(能重合),再让几个认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也上台折一折(不能重合)。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又是动手折,又是互相交流 …… 最后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菱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当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后,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也没有反驳学生的错误想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菱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由此可见,错误和其它教学资源一样,是有价值的。如果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往往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尝试、一种认知,也是一种进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的学习实践过程就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虽然每一次学习的结果有对也有错,但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对”是一种进步,“错”也是一种进步,它起码可以证明某种想法或做法是不可行的,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教师应敏于捕捉学生质疑中产生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引领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巧用错误――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才能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例如,在上练习课时,书上出现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思考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中,竟然没有一点讨论声,显然,学生们被难住了。正当教师准备讲解时,一位学生大声喊道:“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学生验证后说:“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中有举例的,有画线段图的,有设未知数的,这道题在课堂中出现了(27-5)÷2-5=6(岁)、(27-5)÷2×3-27=6(岁)等七种不同的解法。“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因学生的错误,这道看似极为普通、解答不费时的应用题,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使我未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认为值得。当那位学生说出算式时,大家当时都没有听明白,但可以肯定答案是错的。我没有让学生的错误溜走,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再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以发展,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试想:如果我们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算式呈现出来,而不将错因势利导,那么,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而学生就不会获得思维发展的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出错”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也是美丽的。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且还要巧妙、有效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用真正富有生命价值的气息浸润发展着的学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