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宫秋》王昭君形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宫秋》王昭君形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昭君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是鲜活的。在她的身上,有古代中国女性正直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格;有天真少女纯洁羞涩、忠于爱情的品性;有超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女性的深明大义,当然也有古代中国作为男子附属物的女子的奴性。总之,她的形象是丰满的。

王昭君是一个美女,在当时那个以貌取(女)人的时代里,她应该是受到宠爱的,但她没有,她是被冷落的,甚至被打入了冷宫。原因只是她太天真正直没有向敲诈勒索的奸佞小人贿赂。然而即使被打入冷宫,她虽有“良宵寂寂谁来伴”的自怜,却没有“落花流水春去矣”的自暴自弃。这在把容颜看得十分重要的传统社会,实在是难得的坚忍,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出王昭君是个能忍辱负重的非同一般的女子。这也是她后来能够为汉室的利益而忍辱出塞的性格基础。

但王昭君的忍辱负重,绝非高深莫测的城府使然,而只是本性的自然表露罢了。她是率真单纯的。剧中描写她与汉元帝的初次会面,当汉元帝说“醉卧在昭阳御榻”时,王昭君立刻就轻信皇帝的话了,这不是她的天真单纯又是什么呢?她又是娇羞的,汉元帝暗自瞧去,看到的是她“描不成,画不就,尚对菱花自羞”的一幕,这时一个天真单纯而又娇羞的女子形象已跃然在我们面前了。

然而再天真单纯的少女也有其内心矛盾痛苦的时候,她是爱汉元帝的,对于爱情她是忠贞的。当毛延寿忘恩负义咬主,匈奴大军压境,而汉皇昏庸,文臣只会“三呼万岁”,不能“安社稷”,武将只懂得“诚惶顿首”,不能“按戈矛”时,弱女子王昭君挺身而出,请求“和番”,“得息刀兵”,然而她当时是多么无奈。一句“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得抛舍也”,还有多少个“舍不得”都道出了她痛苦的心声。虽然有对真挚爱情的忠贞,但在民族利益之前,她终究没有因为一己之利,而弃贫弱的民族于不顾,被迫选择了自己那条牺牲个人爱情以完成民族国家使命的道路。剧本中汉元帝可以为了家天下而去牺牲无辜的王昭君;毛延寿可以为了一己之私而去点破王昭君的美女图致使后者被打入冷宫,而后又可以为了自身的苟延残喘而不顾民族、国家利益引狼入室;五鹿充宗在单于的威逼下,明明自己贪生怕死,毫无办法,却可以道貌岸然地催逼皇帝牺牲王昭君。在汉元帝的懦弱自私,毛延寿的奸诈自私,尚书五鹿充宗卑怯自私的衬托下,王昭君为国家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女子形象显得更为光辉高大。

后来,她终于为刘家天下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了,可她是多么不甘心!“这一去,何时得见陛下?”她明白这是一去不复返的事情。离别之时,“临去也回头望”,然而她终究只是一个孤单的弱女子,懦弱的情人救不了她,贫弱的刘家天下需要牺牲她,于是忍辱负重的她只得留下自己的汉服,作为牺牲品去“和番”,结果番汉交界处的黑河成了她最后的归宿。即使在死前的最后时刻,她还是念念不忘她的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这片痴情,比起娥皇、女英也是毫不逊色的,这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的感人写照。在这忠贞不渝的爱情之上,王昭君更有其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女子,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可能,为民族争来了安宁,为国家化解了危难。为了国家民族,她牺牲了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可以说,王昭君的这种气节和大义与她对爱情忠贞的感情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王昭君有娥皇、女英的痴情,有美女西施的爱国精神,却无法避免自己成为皇帝的,成为朝廷的牺牲品。这是为什么呢?恐怕也是由她自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

她貌美,这成了自身悲剧发生的起源。又偏偏十分善良温柔,极会替别人着想。这种会替他人着想的品格其实在剧本第一折中已经透露出来。第一折说王昭君第一次见到皇帝时就能为“见隶民籍”的父母讨恩荣,这是她会替别人考虑的具体的一个方面――孝心的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她是极富有爱心的。因为爱民族、爱国家、爱别人,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是使她成为弱肉强食的民族关系、道貌岸然的统治者的牺牲品的重要原因。剧本中汉元帝拿她的遭遇与吕后相比,腐朽卑怯的官僚臣子拿她与妲己相比,然而正是从这种相比中,我们发现王昭君与吕后、妲己的不同之处。试想如果王昭君有吕后的强悍,还有哪个臣子敢公然轻视她,敢随便出言再三要求把她献与番地单于作为。吕后的强悍是温柔善良的王昭君所“欠缺”的。

再想,如果王昭君有妲己般的功力,能够不去想“至上昵爱过剩,久不设朝”,能够把民族的要求、国家的利益抛置脑后,做到一心沉浸在自我的爱河之中,真正具有臣子们所言的迷惑纣王的决心和行动,她又何至于落到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呢?然而她没有妲己般的“洒脱”,她有的是一颗建立在善良基础上的爱国心和民族心。她是个充满民族意识的弱女子,是一个会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气节的悲剧人物。看来,王昭君的悲剧还是性格上“有缺陷”的悲剧。在“情”与“理”的争斗中,王昭君没法只顾及个人之“私情”。

因此,我们可以说王昭君是一个无法保护自己的弱女子。然而,她绝不是一个怯弱的女子,她是一个有勇气为了爱情更为了民族气节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刚烈女子。

当然,我们也可毫不避讳地说,《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有着一些“奴相”。如她首见皇帝,迎头儿称“妾身”,初次见面被封为明妃时,她回答的是“量妾身怎生消受得陛下恩宠”。这一方面表现出了她聪慧有教养,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她“无意识”中的奴性。即使在与汉元帝的爱情生活中,她也没能与爱人平等地相处过。在她的意识中,在与汉元帝的“爱情”关系中,自己充当的是“蒙恩临幸”的角色,又担忧汉元帝对自己“昵爱过甚”……但我们不能责怪她的这种“奴性”,这不是个人的原因,这种奴性是时代的奴性,是社会的奴性,个人对于皇帝而言只能是奴才。这是时代对王昭君的局限,是社会对王昭君的局限,也正是在这一些奴性的表现上,体现了王昭君形象的一点历史的真实性。我们不能以今日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

总之,纵观马致远的剧本《汉宫秋》,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有传统闺房女子温柔、善良、单纯且极富爱心的王昭君,又可看到一个聪慧、正直、质朴又极具爱国心、民族心的王昭君。所以剧本中的王昭君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真实性,而更多具有艺术真实性的光辉形象。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