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双向调节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方法:75例颈性眩晕病人经颅彩色多普勒仪(TCD)检测,根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为血流加快组和血流减慢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TCD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流加快组治疗后血流减慢,血流减慢组治疗后血流增加,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双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腹针 颈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血流双向调节

颈性眩晕(CSA)除极少数需要手术外,多数采取保守治疗。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腹针治疗CSA,获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门诊病人,根据治疗前经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快慢分为两组。血流减慢组45例,平均年龄58.6±9.6岁,病程20.3±3.2天,症状积分11.31±2.64;血流加快组30例,平均年龄为53.1±11.5岁,病程18.0±1.7天,症状积分11.37±2.87。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性眩晕的诊断依据。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征阳性;③X线片有异常所见;④多伴交感神经症状;⑤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和椎动脉Ⅲ段受压所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主穴:中脘、上脘、气海、关元。辅穴:商曲(双),下脘上(下脘穴上5分),滑肉门(双)。根据颈椎诸椎体增生的部位取穴(例如第几节颈椎增生的加其在腹部的相应点)。肝肾阴虚者加气旁(气海旁开5分),气血亏虚者加双侧气穴(关元旁开5分),痰湿阻滞者加大横(双),头痛者加阴都(双)。

2.2 手法:采用腹针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60mm长度的0.25cm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轻缓刺入,行轻捻转手法。其中中脘、关元、气海、上脘深刺(达地部),调理脏腑之气;大横、滑肉门、气旁、气穴中刺(达人部),调理经络之气;商曲、下脘上,及病变椎体的对应点浅刺(达天部),以气至病所。留针30min。前3次每日1次,以后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据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视物不清,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不适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无(4分)、轻微(3分)、明显(2分)、严重(1分)4级予以量化,5项合计满分为20分。治愈:治疗后达到20分;显效:治疗后15~19分;好转:治疗后10~14分;无效:治疗后比原来降低或不变。

3.2 TCD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的舒张期末峰流速(Vd)、收缩期末峰流速(Vs),左椎动脉(LVA)的Vs、Vd,右椎动脉(RVA)的Vs、Vd的变化。采用DWL公司的multi-dop L-2经颅彩色多普勒仪。

3.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y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比较用t检验。统计分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的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

4.2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从表2可见,血流减慢组BA的Vd,LVA的Vs治疗前后比较,P<0.05;LVA的Vd,RVA的Vs、Vd治疗前后比较,P<0.01。说明腹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减慢的患者有促进其加快的作用。血流加快组BA的Vs、Vd,LVA的Vd,RVA的Vs、Vd治疗前后比较,P<0.01。说明腹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加快的患者有使其减慢的作用。观察结果示,腹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5 讨论

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的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能了解单支血管的血流情况,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变化,简便且准确,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的依据。临床上CSA患者颈外动脉血流流速存在加快与减慢等不同的类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椎-基底动脉血流加快的原因:①椎-基底动脉狭窄可能。患者存在严重的局部横突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改变,它们可直接压迫椎-基底动脉使之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脑干、小脑、前庭系统等缺血而发生眩晕。②部分患者椎-基底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这可能与严重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失稳、寰椎椎动脉沟环存在等有关。当颈椎生理弯曲严重异常及椎间失稳时,患者在不适当转颈运动下,易使颈部软组织及椎间关节等水肿、劳损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炎症刺激颈交感神经促进椎-基底动脉痉挛收缩,导致脑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椎-基底动脉血流减慢的原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硬化。硬化的椎-基底动脉管壁顺应性差,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供血速度减慢。②高粘血症。高粘血症会减慢血流速度,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③颈椎间隙变窄。使椎-基底动脉出迂曲或扭曲、易位、折角、粗细不均、行程缩短及两侧椎动脉不对称等改变,这些改变会使椎-基底动脉供血速度下降而导致眩晕发生。

CSA属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虽然病位在头脑,但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腹针取穴都在腹部,并以任脉的穴位为主穴,重点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因此疗效确切。从本观察中发现,椎-基底动脉血流减慢的患者经腹针治疗后能使其血流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加快的患者则减慢,说明腹针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