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点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点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院校订单培养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把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的做法是否妥当?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教学内容与教育流程,应该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所以,高职院校要严格区分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不同性质、任务与目标,至于具体如何实施,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比如:首先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按照教育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再考虑接受企业对员工培训的委托,增加学时定向为企业培训所需要的员工。第二,毕业生到企业后跳槽现象严重与知识面过窄的矛盾如何解决?从本质上说,跳槽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是,订单培养混淆了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关系。今天的订单培养不同于过去的委托培养。后者是企业提出申请,学校安排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委托方工作并由委托方付费的高等教育方式,侧重于学生与教育的需要。前者是企业对培养目标和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方式,侧重于企业与学校的需要。尽管订单培养满足了企业所需人才与学校就业率的需要,但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性,忽视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第三,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如何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最大化?订单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企业人才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以企业要求的流程来培养学生。虽然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并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但以企业人才标准为依据的所谓“高等教育”,仅仅把办学目标局限在传授学生谋求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面临违背教育规律,以及难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风险。订单培养要规避以上的风险,就要彻底改变就业本位、技能本位与追求就业率的理念,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职业教育如何让人民满意

职业教育与民生息息相关,如何使职业教育让人民满意,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做好工作。宏观视角: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要让人民满意。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力的体制,形成有评价、有激励、政府企业学校深度融合的高效职业教育合力机制十分重要。中观视角: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要让人民满意。为谁服务,这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大问题。就地方的职业教育而言,鲜明的职业定向与区域的产业行业密切相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成为首要任务。育人和社会服务并重并举,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教育融入地方的过程中,将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校育人标准与社会用人标准的对接与融通。以什么去服务,旨在明确服务的内容是什么。以十提出“学有所教”“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生活育人有机结合,这是职教的方向和要求。怎样服务,这是方法和路径层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特质是教育,服务的机制是利益共同体,服务的路径是产教结合,服务的载体是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文化传播、通过技术服务推助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视角:职业教育的效果让受教者满意。首先要处理好职业教育量和质的关系。其次是要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问题。再次是加强人文关怀。以职业为载体,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到坚定信心,再到成就信心;从教导学生认识职业,到自觉学习职业,再到快乐地走进职业,等等。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

从中高职衔接的实践层面来看,中高职衔接存在如下五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是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二是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使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的时间、名称各不相同,且专业设置的口径宽窄不一,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专业数量远大于中职专业数量,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基础非常薄弱。三是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薄弱,中高职衔接缺乏政策支撑。四是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缺乏内涵支撑。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从现实操作层面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沟通欠缺,各自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课程结构衔接的错位,使得中高职衔接在内涵上无法得到深入发展。五是中高职体系构建缺位,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支撑。为确保中高职的顺利衔接,必须立足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寻找可行性对策,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供基础与保障。要树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通道,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衔接平台。要从实际出发,科学修订中高职的专业目录,增强中高职专业之间的契合度,并按照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要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保障。要做好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微观衔接与内涵发展。要构建科学体系,搭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

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层面才能做好的事情,但分权体制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让区域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是不同地区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任务方面各有侧重。各个地方要深入探析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研究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在一般规律下的特殊性。比如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区域只能就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某一些方面开展工作。还需强调一点,在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建设主体是单一的,其他建设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创新活动的结果,未能形成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多层次创建架构,不利于调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主体的积极性。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形成多元主体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制,除发挥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外,还要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这些主体之间应明确权益,各司其职,共同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我个人认为,目前国际上,事实证明比较行之有效的技能工人培养体系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建立的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德国、瑞士等国家实行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一类是日本实行的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无非就是这三种体系的不成功的改造版。从职业教育体系与所在国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看,三种职业教育体系都是本国各自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产物,为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启示我们,立足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成为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径。